第三十二章 担忧(2 / 3)

加入书签

事。”

“那京营的缺额是否要补上?”

“不补,将现在的名额定籍,原来的缺额让兵部划到教导营呃,不,现在应该叫教导师了,划到教导师名下。”

“微臣遵旨。”

“大伴,去吧何向荣叫来,朕要给他一个惊喜。”

“是。”

不一会儿,何向荣一路小跑的进了屋,一个标准的立正,右手捶胸敬礼。

“何向荣参见陛下!”

“嘿,老何,猜猜朕今天叫你来干啥?”

“哈,陛下要给小的升官,对不对?”

“耶?你怎么知道的?”

“嘿嘿,孙阁老告诉我的。”

“呵,好啊,你敢和孙阁老套近乎,不怕打屁股?”

“能升官,打屁股我也认了。”

“嘿,你个官迷……行了,和你说正事,京营空出了一万九千多的名额,我让兵部全都划到教导营名下了,以后教导营正式升格为教导师,下辖四个旅18000人以及一个师直属团2000人,一个旅4500人,每个旅下辖两个团4000人以及一个旅直属连500人,一个团2000人,下辖3个营1800人和一个团直属连200人,一个营600人,每个营下辖5个连,每个连120人。一个连下辖3个排,每排40人,每排下辖5个班,每班8人。”

“呃……好复杂……”

“嘿,知道你可能听不明白,呐,那去看吧。”崇祯递给何向荣一个小册子,上面写着《新编制大纲》。

“哦!~~原来如此啊,皇上,干吗要改成这种奇怪的编制?以前的编制不也挺好么?”

“嘿,当然有用处,时候到了你自然会知道。”

“这样啊,那下官先告辞了。”

何向荣欢天喜地的走了,崇祯坐在椅子上沉思了一会,问王承恩。

“大伴,那个人,找到了么?”

“回皇上,找到了,正在浙江桐乡守制。”

“是么,让他立刻赴京,朕有大把的事情要交给他去做呢。”

“奴婢遵旨。”

“哦,对了,你去把徐阁老叫来。”

过了一会,徐光启进了屋,这个一大把胡子的老人,精神看起来倒是不错。

“微臣参见陛下。”

“徐阁老免礼,朕有些事情想问问你。”

“陛下请问,臣,知无不言。”

“你对火器了解多少?”

“微臣略知一二,皇上若是想问这关于火器的问题,微臣以为可以问问微臣的学生孙元化,他对此道倒是颇为精通。”

“孙元化,挺耳熟的,行,那他现在在哪?”

“尚在嘉定。”

“那么远……算了,大伴,让人把他找来,朕要委他重任。”

“皇上可是想铸炮?”徐光启问道。

“不止是铸炮,还要制火铳。”

“那陛下应下旨于广东铸造才是。”

“哦?那是为何?”

“原因在于铁。北方树木多毁,炼铁多用煤,所以炼出来的铁质脆而硬,南方则多用木炭冶铁,质软而刚,适合打制火器。”

“呵,原来是这样。”崇祯一听完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不就是用煤炭冶铁的时候没脱硫么,活该“脆而硬”啊。

“徐阁老,你信不信朕有办法用煤炭炼出好铁来,还不费事!”

“呵呵,皇上开玩笑呢吧。”

“要不咱俩打个赌?”

“呃,这……好,老臣赌了。要是皇上真能练出好铁来,老臣就……就……这,皇上,微臣好像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啊……”

“谁说的?爱卿要是输了,就给朕造一架全天下最大的千里镜,当然,钱朕来出,怎么样?”

“那要是陛下输了呢?”

“那朕就入天主教如何?”

“啊?!这,这……恐怕,使不得吧……”

“嘿嘿,爱卿放心,朕不会输的!”

第二天,君臣二人来到内廷将作监。

一群太监丁零当啷的哼哧哼哧的忙活一通,总算到了最关键的时候了。

“大伴,把我昨天让你准备的东西给我。”

“是。”王承恩拿出一个白袋子,从里面倒出几块石头,交到崇祯手上。

崇祯接过来看了看,便扔到了炼铁的炉子里。

炉子里一片翻江倒海,小太监们卯着力气拉风箱,花了小半天,总算一炉铁水流了出来,接着,太监们又马不停蹄的赶到炒铁炉,开始炒铁,又是小半天,一炉生铁总算成了熟铁,被铸成铁条,交到了崇祯手上。

“呐,徐阁老,试试吧,看看这铁怎么样。”

徐光启拿着铁条端详了一番,用力拧了拧,铁条变形幅度很大,但却没断。

“嘶,陛下,这铁……不输闽铁呀。”

“嘿,那是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