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八章 知府与守将(2 / 3)
,而不是太原王家,尽管如此,他和太原王家依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太原王家是河东路第一豪门,在这里已经雄踞数百年了,虽然不再是五姓七望族的士族天下时代,但是在太原城的印象力依旧是巨大的,甚至在某种程度,某些领域影响力超过了官府,这在太原城是最习以为常的事情。
士族门阀天下的时代,在武周时代遭受巨大冲击,千年士族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后面的安史之乱,彻底击垮了士族门阀,而黄巢起义彻底的将士族门阀摧毁到历史的长河之中。只不过摧毁的只是形势,门阀千年沉淀下来的底蕴,又怎么会彻底消失呢?
大名府的卢家,太原的王家,杭州的钱家等等,在当地的州府之中,大家族依旧是特殊的存在,依旧是一股几乎凌驾于官府之上的势力。要不然,当年宋江,吴用也不会使用阴谋诡计唬弄卢俊义上梁山,那还不是看重了卢家的名望。
被摧毁的至于士族门阀的制度,财产,生命。可是士族的名望,人才储备,则是生生不息。可以说历朝历代,豪门都是朝廷的人才储备库,只不过是每个朝代之间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张纯孝听完之后,他摇摇头说道:“王老哥,你理解错了,刘正龙款待豪门权贵,富商大贾,不是为了让这些人出钱,而是因为他要立威,在豪门权贵之中树立威信,这对于他将来管理整个河东路至关重要。不过,你放心,他在河东路呆不久,最多一年已经很了不起,甚至更短。”
这下子,王禀搞糊涂了,他不知道张纯孝为什么这么说,也不好意思询问。
张纯孝知道王禀这种行伍出身的粗人不会搞清楚官场的游戏规则的,于是就说道:“你可知道刘正龙是富可敌国的大宋首富,手中的钱买下整个太原府都不是问题,又怎么会让富人捐钱修建城墙呢?”
“是呀,我怎么没有想到这一点呢?”
“刘正龙是把太原府的豪门大户都捆到这个战车上,那就是金军如果真的攻打太原城,那么这些出巨资的豪门,为了自己投入的那部分钱,也会全力以赴支持官府守城的。”张纯孝摆摆手说道:“看来,这个刘正龙还是小瞧了太原城,这座城池虽然不是很高大,但这里聚集了河东路的富户,修缮城墙的那点钱,算得了什么呢?”
王禀在这个时候,突然有了不好的感觉,只是没有真凭实据,最终还是没有开口。
晋阳楼,是整个太原城最高大的建筑,也是最豪华的酒楼,是王家的产业,今晚上秦国公设宴就在这里,因此早早的就有让人禀告家主了。
王家的主院并不在太原城内,而是在城外三十里的小王庄,但是家主王宿却住在城中的东南角的王府,占地面积超过一百亩,这和城外六百亩的主院在规模上是不能相比的。但是王府却是祠堂,宗庙所在地,也是祖宅,只有家主,长房才住在这里,那些庶出的偏房清一色在主院。
最近,王家家主王宿心情不是很好,主要是被童贯勒索了十万贯让人窝火。王家家大业大,十万贯本来不是什么大数目,也不是掏不起。关键是被人勒索让王家不舒服,再加上二房,三房,四房,五房以及偏房都不认可这件事情,最终这钱是长房自己出的,这种情况下要是舒坦了,才是活见鬼。
一直以来,长房占据王家产业的三分之一,其余四房占三分之一,余下的三分之一在偏房掌控之中。偏房人数众多,实际上,很多小户日子过得只能说马马虎虎,谈不上富足。
长房最富足,可是长房的开支是最大的,所以单独出十万贯,王宿还是有点肝疼。
晋阳楼的东主王俊小心翼翼地对王宿说道:“家主,今晚上秦国公包下了晋阳楼,要宴请太原府所有的豪门大贾。只不过是王统制操办的,而且是没有付定钱,您看。”
王禀毕竟是外来户,并非太原王家的子弟,尽管有联系,也依旧归属于偏房。这就是王俊为什么来请示王宿的原因,那就是王禀没有交定钱的情况下,要不要准时开席。
“秦国公,哦,原来是驸马爷。”王宿对于刘正龙并不熟悉,也难怪,毕竟他是读书人,对于战场上的事情不太上心,况且西夏的战争对于太原府几乎没有半点影响。
包下晋阳楼一个晚上,不掏钱也没有什么,王家还不在乎这点钱,可是秦国公请客,王禀张罗却不交订金是什么意思,这让王宿不得不考虑,另外宴请太原府的豪门大贾是什么意思。
有了童贯勒索在前,这让王宿不得不谨慎,他沉思了片刻之后说道:“按照最高标准准备,把帐挂到知府衙门头上。”
王宿是一个极其有思想之人,他坚信这家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可是一时间整不出来头绪,于是就决定回到内宅和父亲好好谈谈。
年仅七旬的王即早就不问世事了,一心想着修仙问道,他看到儿子来了,很平淡,连和对方说话的意思都没有。
王宿行礼后就简单的把事情说了一遍,最后他很虔恭地说道:“父亲,这个事情,儿子觉得有点蹊跷,却又百思不得其解,还望父亲明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