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点名(2 / 4)

加入书签

不惯他的老九也说不出他什么歪话来。

让殷陶想不到的是,就在临行的前一天,太子又寻了他去,给了他两套骑装。

“内务府给的料子,这一季要做六套骑装,这次皇阿玛出门依然要我留京,我也不好出城跑马,这骑装做了来放着过了季又没法儿穿了,我便叫内务府按着你的尺寸赶了两套,也好带出去穿一穿。”

作为一个经典款白衬衫能穿个两三年的现代人,殷陶对于太子这句“过了季就没法子穿”的话,实在有些接受无能。

太子边说边叫人把那骑装取了过来,殷陶一看那骑装眼睛不自觉地就发亮了。

太子份例里的衣服的确是好啊,虽然都是样式相似的骑装,但不管用料、做工还是细节装饰都是一等一的,跟他平日里穿得骑装很有些不一样。

殷陶突然有些不大敢接了:“殿下,这衣裳……应该不违制吧?”

太子温和地笑了笑:“不碍事的,前几年时候,春里我也做了好几套骑装,可那年皇阿玛定的却是南巡,我也是坐船去的,骑装都没用上。其中有两件没过身的,后来都给了你三哥和四哥带去塞上。”

既然两个兄长也穿过太子给的衣裳,那大抵是无碍的,殷陶谢过太子后便叫萧玉接了下来。

太子看殷陶接的痛快不扭捏,心里也高兴:“你是第一次出门,等到了外头,你要多注意皇阿玛脸色,别老顾着自己贪玩,惹得皇阿玛不悦。再者,到了外头多听多看,尤其塞上时候,别跟着老九几个瞎胡闹。”

虽然殷陶生日小了一些,但在按着官方虚岁算法来算,他年纪已经十四了。

这个年纪的孩子在古代的确能当成人看了,当年康熙也是在这个年纪就大婚有皇后了。

太子也考虑到殷陶年纪到了,特地提醒他关于站队的问题。

现在康熙亲封的太子在位,想要撼动他的就是别有异心之人,太子叫他远离直郡王和八哥的势力是对的。

殷陶一一应了下来。

= =

未启程前,殷陶一直心心念念盼着出门,但等真正到了启程那天,骑马跟着大部队出城往北之时,却发现这一路比自己原本以为的更要艰辛一些。

骑了一天的马后,殷陶不由又开始怀念起现代高铁技术起来。

天渐渐地暗了,终于,大部队也停了下来,准备就地休息,安营扎寨。

殷陶和十三一向结伴,九爷也同十爷站在一起。

扎完帐篷后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准备用膳,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个像样的操作间同样也会大打折扣。

康熙出门并没有带上御膳房全班人马,东西六宫内的小厨房人手更是没有跟着出来,如此一来,对膳食的需求大大高于了供给,有好东西也只能先供着康熙那边。

殷陶和十三的饭菜也是等到许久才送过来,只有简单的肉汤,馍馍、熏肉和一小碟酱菜。

殷陶和十三正打算用膳之际,外头有个小太监捧着食盒过来,说是苏麻喇姑给十二阿哥送来的。

康熙对儿子们一向提倡的是挫折教育,类似“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那种,光看这凌晨三点的上书房开课时间就知道。

苏麻喇姑跟着太后在前头,待遇比殷陶他们好得多,送来的饭盒里不光有莲子百合粥,还有糕饼和点心。

殷陶肚子里都空了,十三也饿了,两人干掉了两盘子点心,又把一罐子粥都喝尽了,就连味道略敷衍的熏肉和酱菜也用了个七七八八。

就这么赶了几天路后,终于在这日的黄昏之前抵达了盛京行宫,也是被后世称为“沈阳故宫”的地方。

康熙这次出门,除了打算来盛京拜谒祖先陵墓外,就是要去塞北会见蒙古各部族。

此番来到盛京行宫,自然是要停留几日整理一下再赶路。

这是殷陶穿越后第一次出远门,且盛京行宫不比紫禁城,并没有那么多要求和规矩,殷陶私心想要出去逛逛,领略一下几百年前的风土人情。

可他和十三都是第一次出来,对于出门在外的章程说是一抹黑也不为过。

四爷和太子都不在,但好在五爷在。

五爷也是跟着康熙出过几次门的,知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