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第三百一十一章、豪掷一万大洋(2 / 3)
“怎么这么快就来了,我还以为得要过几天呢。”
李石曾先生步入院中,细微一打量,一个草棚子忽入眼中,棚下有一石桌,一壶茶,一本书,再环视四周,尽是寻常人家之物,院子朴素之至极。
汤皖引两位先生入棚而坐,倒上茶水,招呼道:
“两位先生长途跋涉,劳累了,请先饮茶,后在说事。”
段子均先生将背上的粗麻布袋小心放下,接过茶杯,饮一大口后,解开布袋,取出一根麻山药,似有些尴尬道:
“带了些特产赠予皖之先生,麻山药,健脾补肺,益胃补肾之效。”
汤皖龇着嘴,咧着笑,接过了段先生手里的麻山药,上面还占有泥土,虽是不贵重,单就大老远背来,情义沉重,岂能是钱财所能衡量的。
没有多话,叫来了大牛,收了这一粗麻布袋麻山药,感谢道:
“两位先生,不辞辛苦,大老远的,还带特产,备受感动。”
见汤皖收了,李石曾先生和段子均先生才算放下心来,饮完了一杯茶,便开始谈筹款之事。
这是最重要的事,一刻不敲定,李石曾先生就一刻不放心。
“不知两位先生,如今还缺多少钱款?”汤皖听闻了李石曾先生的阐述后,问道。
两位先生相视一眼,其实再来的路上,俩人就已经相商好了,算上了明年的扩招之需,布里村不比大城市,物价少上许多。
如能从汤皖这里筹款5000大洋,是最好不过,实在不行,3000大洋也可,省吃俭用,至少可坚持一年之久。
“5000大洋。”李石曾先生说道,但见汤皖眉头紧锁,不言一语,以为是要多了,又改口道:
“3000大洋也行。”
实际上,汤皖正在依着李石曾先生所言,畅想布里村留法预备学校之事,觉得如果宣传动员一到位,全国上下定然有许多有志青年来投,届时怕是所需不菲。
况且,布里村离首都比较远,接受最
第三百一十一章、豪掷一万大洋
新资讯不便,最好是能在首都城外,兴建一座留法预备学校,供青年们来投。
那么,扩建哪座新式学堂作为留法预备学校呢,目前首都城外一共有四座新式学堂,汤皖心来想去,觉得唯有永定门外的那座最好。
其一,永定门外住的都是各行各业老百姓,有点类似现在的天通苑,物价稍稍便宜些,没有浮夸之风。
其二,那里临近西南要道,交通发达,补需简单,不用进城采购。
哪知,李石曾先生却是误会了,以为3000大洋还是多了,汤皖不好开口拒绝,只得沉默应对,所以又往下降。
“2000大洋,皖之先生,这已经把明年的扩招所需都加进去了,真的不能再少了。”
汤皖刚刚想好,收回了思绪,便听到了李石曾先生,为了留法预备学校筹款,用近乎哀求的语气说话。
这让汤皖心中一阵刺痛,没来由的心里憋住了气,直嫌闷的慌,立刻说道:
“两位先生抱歉了,我刚刚再想事情,一时疏忽了,没仔细听,能再说一次,需要多少?”
李石曾先生与段子均先生均尴尬一笑,想着能筹一点试一点,便硬着头皮,再次说道:
“1000大洋就够了。”
汤皖静下了,抿了一口茶,片刻后,说道:
“我看1000大洋远远不够。
李石曾先生一时疑惑,不知道汤皖唱的是哪出戏,便紧接着听到汤皖继续说道:
“我这边拆出10000大洋。”
“呀!”两位先生闻言后,顿时开怀大笑,却不成想,乃是意外之喜,连忙站起身,弯腰作揖,异常激动道:
“谢皖之先生,慷慨相赠,真是.......真是太感谢了。”
“不用谢,你们又不是为了自己之用,乃是为国为民,无需如此。”汤皖是真的这么认为的,可不是谦虚推脱之词。
只是,两位先生实在是太激动了,以至于段子均先生急忙背过了脸去,想必是热泪盈眶了。
谁又能知道李石曾先生与段子均先生,为了建布里村留法预备学校吃了多少苦,糟了多少白眼。
李石曾先生用光了积蓄,北大教授的工资也搭进去了,为了能筹到钱建学校,不惜拉下脸,去找赞助。
一路以来的艰辛,除却先生来人以外,怕是无人道之,换句话而言,如果两位先生不去做这个事情,怕也是殷实家境吧。
如今得了汤皖捐赠的10000大洋,这可是留法预备学校的两年之需啊,如何不激动。
待两位先生情绪平复后,汤皖又与两位先生相商了准备把永定门外的新式学堂,扩建成一所留法预备学校的事情,得到了两位先生的支持。
李石曾先生还表示,皆是学校设计之事,交于他来便可,因为布里村留法预备学校便是李石曾先生亲自设计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