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九三章 工业革命十(3 / 3)

加入书签

乎震”吧?

真搞这种军事贵族的制衡和加强王权,宗主国就会第一时间支持士大夫,换个人上去当朝鲜王。

那么,完全文官体系的朝鲜就陷入了一个怪圈。

不搞实学,朝鲜肯定要完,全面的农民起义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搞实学,必然党争。

党争,激进派必然被毁灭。

所以,星湖学派必须自己搞清党,把学派中的激进派,全都扔出去。

但,不管是李瀷还是安鼎福都明白,激进派才是最后的希望。

所以,李瀷提出,让激进派的弟子,去大顺看看,去哪里寻找儒学的答案。

去看看真正的大顺,是怎么解决这一切问题的;去学习那些真正的实学学问;去利用大顺那边现成的儒学改革派学问,寻找自身的救国之路。

学派内的温和派、和稀泥派,坚守本土,以党争对党争,不要让旧党赶尽杀绝,保持朝堂上的力量。

而激进的少壮派,走出去,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因为下一场党争即将到来,这几乎是朝中的共识了。

又因为《皇明通纪》文字狱事件,导致了朝鲜王朝对于走到外面去看看这件事,极端警惕,走正常路线是不可能的。

所以,权哲身等星湖学派的少壮派,只能通过偷渡的方式——一般来说,是在仁川、釜山等地的大顺商馆的伙计,若有病死,则顶替身份,乘坐货船前往大顺。

这是有专门产业链的。

一些干这一行的大顺蛇头,直接花钱买命,故意弄死一些人,空出来身份卖钱,也算是大顺特色的死魂灵了。

花得起钱润大顺的,最起码都得是士大夫,钱还是出得起的,有买卖就有杀害。底层也不是没有跑的,但都是做奴隶,去种植园,或者自发过江去东北种大米种黄豆。

至于为什么这么顺滑地思变,因为大顺是文化母国。

文化母国的自发变革,作为藩属,自然毫无滞涩地一部分有识之士会选择去学习。这和西洋入侵还不一样,至少对朝鲜国来说,很不一样。

权哲身就这样,乘坐了黑船,然后出了事,以自己顶替的姓赵的身份,来到了这艘客船上。

他的第一个目标,不是去看看已经变革的松江府。

而是去往淮南。

因为大顺的实学派、泰州学派的残余、颜李学派的南传弟子等,在盐政改革中,合力买了淮南好大一块地。

希望依靠乡约、学校、道德、伦理、分斋教育、教化、爱,去尝试一条和刘钰改革截然不同的复古三代的道路。

对李瀷而言,那才是自己人,才是最值得去看看的地方。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