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四章印刷局(2 / 3)
看上去比较哄人,其实什么都不是,平时这个地方清闲的都快淡出个鸟来,现在户部侍郎和富平侯突然前来,如果说这里面没有什么事,那他肯定不相信。
屁颠屁颠的跟在他们俩人的身后,何湘的脸上写满了高兴。
走出户部衙门,直奔回家的路。
今天上朝的时候,陈松没有乘坐马车,而是选择步行。
今天天气比较好,也比较凉爽,陈松也不赶时间,所以就不行了。
从皇宫门前的大道走过,一些进进出出忙碌的官员,看着一行人的背影,脸色复杂。
在他们看来,凡是有陈松插手的事情都不是什么好事。
官绅一体纳粮之事就是前车之鉴,他们只会认为,陈松的心里又没有憋什么好。
回到家陈松做了短暂的停留,坐上马车带着茹太素和宝钞提举司提举何湘,去了印钞局。
茹太素和陈松坐在车厢里,何湘非常有眼力见,坐在了车辕上。
“大明通行宝钞目前面额最小的是一百文,从一百文开始一直到一贯,总共有六种规格,一贯等于铜钱一千文或白银一两,四贯合黄金一两……”
何湘坐在车辕上,不停的解释着宝钞的种种。
陈松对此也比较熟悉,朱元璋每年都会赏赐他大量的宝钞,刚开始的时候对于这种东西也比较新奇,所以就仔细的看过。
大明通行宝钞长三十多公分,宽二十多公分,是用桑皮纸制成的,面积非常的大。
这种宝钞在使用的时候,大部分人会将其卷成一个卷儿,然后用细绳扎着。
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宝钞并没有比铜钱方便多少。
最小的面值都是一百多文,普通老百姓又怎么可能接触到这么大的面值呢?
而那些商人,在进行大宗货物贸易时候,又不认同宝钞,所以大部分都采取铜钱或者白银进行贸易。
首先来说,宝钞现在所处的位置非常尴尬,属于那种不上不下的存在。
“侯爷,小人觉得,其实宝钞根本就没有什么用。最小的都有一百文,普通老百姓买什么东西能花这么多?除非是置办田地,加盖房屋,除此之外的话很少会有花费这么多的时候。
如果是商人的话,宝钞又比不上白银来的实在,所以说小人觉得宝钞真的不行……”何湘说这话的时候,小心翼翼,一双耳朵竖了起来,时刻听着从马车当中传出来的声音。
坐在马车当中的茹太素在听到这话的时候,准备呵斥,可却被陈松拦住。
当何湘说完话后,陈松问道:“那你觉得这宝钞如何变化?”
“小人觉得吧,这宝钞的面值应该要小一点,那么大,怎么花啊?铜钱还有当五当二之分,宝钞怎么能没有这种的呢?”何湘喋喋不休,说着自己的看法。
何湘这一番话,让陈松对他刮目相看。
别看这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在这个时代,很少有人能够明白。
正所谓:一叶障目,灯下黑。
有时候,非常浅显的道理越难弄明白。
“你说的不错,能有这个见识,确实可以。只不过,可不仅局限于此。”陈松说着一些鼓励的话。
至于更深层次的内容,陈松却没有多说,因为陈松觉得,就算自己说的再多,他想要弄明白,也没有多么容易。
马车摇晃,走出城门之后上了官道,在官道上走了没多久,又进入了羊肠小道。
一片工坊出现在眼前,这里就是印钞局所在的位置。
宝钞的印制需要纸张,所以造纸厂也位于印钞局当中。
这里临近水源,靠着河流。
上游流进去的水非常清澈,下游流出来的水浑浊不堪,甚至还能闻到阵阵臭气。
污染还是很大的,造纸以及印刷都是高污染的行业。
宝钞是钱,朱元璋对钱非常看重,所以在这里把守着两个总旗的士兵。
查验身份之后,马车走了印钞局的范围。
还没有等马车停下,何湘就从马车上跳了下来,急忙去招呼印钞局的各项人员。
当马车停稳的时候,印钞局当中的那些人几乎全部走了出来。
当然,除了那些工匠。
印钞局大使带着一众吏员,站在马车的前方。
陈松松马车走下,这些人全都迎了上去。
该说不说,尽管陈松不受大部分朝臣的待见,但对于他们这些小官来说,依然是不可高攀的存在。
印钞局大师林钜跟在何湘的身后,笑得就像是一朵菊花一样。
何湘站在陈松的侧前方,一脸认真的介绍着各项人员。
“这是印钞局大使林钜,这是印钞局吏目……”
陈松对着这些人一一点头,陈松的脸上满是平静,没有任何需要的倨傲,看在这些人的眼中,是如此的随和。
“走吧,先去看看宝钞印制的情况!”陈松说道。
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