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工匠精神(2 / 3)

加入书签

江述回到房间继续工作,他整理了几个小品本子,准备交给春晚导演看看。

如果能上就去,不让上就算了。

至于为了过审阉割剧本,他是不会做的。

江述也没有故意“搞事”,否则选几个2000年前的大尺度剧本,放在现在百分百过不了。

他就找了几个前世春晚上的小品,有纯为搞笑的,也有搞笑和立意兼得的。

除了之前已经敲定的《说事儿》和《扶不扶》。

江述现在又暂定了另外几个。

赵本山宋丹丹的《策划》,说起这个小品,其实“下蛋公鸡”这个梗更出名。

这个小品就是专门讽刺娱乐圈的。

“下蛋公鸡”“不是它的事它非要干”,这些就有讽刺娱乐圈胡乱跨界的怪状。

要是跨界也能做好就算了,问题是不管自己能不能做好,非得去插一脚。

唱歌的去演小品令人尴尬,主持人去做导演拍出一部圈钱之作……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当然,讽刺的不只是明星,也有幕后工作者。

尤其是编剧这个行业,现在国内99%的编剧都没有话语权,剧本基本都被投资方、制片人、演员等人绑架。

此外,“狗仔队”也没跑掉,同样被一顿奚落讥讽。

第四个是沉腾马丽等人的《还不还》。

这个小品前面90%的部分还是不错的,但是结尾强行让老赖醒悟,拖了这个小品的后退。

一个死不悔改的老赖,最后被要债的人说两句,媳妇劝两句,马上就幡然醒悟,把钱都还了。

这个转折太生硬了。

现实中这种借钱不还的老赖,早就已经不在乎别人说什么了,怎么可能这么轻易就还钱。

于是江述修改了结尾。

小品里,老赖为了不还钱,特意和媳妇假离婚净身出户,把钱和房子都放在了老婆名下。

这样连法律都治不了他,他名下没钱了,但他在老婆那里依然有花不完的钱。

现实中,这种法律上真离婚,现实中假离婚的事并不少见。

江述把结局改成了,他想着和老婆假离婚,但老婆和他真离婚了,他的钱和房子都到了老婆手里。

老赖并没有幡然醒悟,但是最终落得了个人财两空。

其实话说回来,这个小品最大的意义,可能并不在质量有多好。

而是把这个题材拍出来,在春晚的舞台上给所有人看看。

扶老人被碰瓷的情况,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肯定是没经历过。

但是借出去的钱,难要回来,很多普通人肯定是感同身受。

这个小品也是他们的心声。

最后一个小品,江述暂定了《不差钱》。

这个就没什么可说的,是个纯娱乐的小品,不扇情也不给观众上价值,本身的水平也是在线的。

单说笑料包袱,这个小品肯定能拍的上号。

早上九点多,江述把这五个小品的剧本给了春晚总导演杜正涛。

到了下午四点多,对方打来了电话。

这个回复的效率,江述觉得已经算是快的了,反正能在一天内回复就行。

毕竟这些节目,也不是杜正涛艺人说了算,他肯定还要和相关人员讨论一下。

这几个小品中。

杜正涛意见最大的,果然就是《还不还》的结局。

另外四个小品,要么纯属一乐,要么也有一定的讽刺教育意义。

只有这个小品,“坏人”最后还在坏着。

“江导,我觉得让老赖在老婆的劝戒下,最终改过自新,会不会好一点?”杜正涛试探道。

江述有些无奈:“杜导,老赖哪有这么容易改过自新。”

防止失联,请记住本站备用域名:

“但是这个结局……离婚就能不还钱,给观众们传递这种价值观,确实不太好呀!”

“如果老赖被三言两语就感化了,就给观众传递一种“老赖是可以被感化”的价值观……”

江述据理力争:“这样也不好啊!老赖哪这么容易被感化?咱这不是睁着眼睛忽悠观众吗?”

“……”杜正涛一时间竟无法反驳。

江述继续道:“这个结局不是告诉老赖假离婚就可以不还钱,而是警示老赖,敢假离婚规避债务,最终可能人财两空,赔了夫人又折兵。”

杜正涛忍不住抓了抓脑袋,江述的说法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总觉得哪里还是不太对。

“其实上面的意思是……你这些小品真不想上价值扇情教育,那也就算了,已经给了你很宽松的创作环境,但如果小品有价值取向,就一定得正能量。”

“老赖最后人财两空,罪有应得,这个结局很正向啊!”

“可是我觉得……让老赖幡然醒悟最稳妥,这个结局肯定能过。”杜正涛也有点为难:“现在这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