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集 图书问题(3 / 5)

加入书签

一个军礼,虽然不怎么标准。

收旧书的阿姨没想到收到那么多的图书,所以她就立即叫收购站直接来拉,收购站看到那么多,也就直接拉到了100公里外的龙州造纸厂,堆进了造纸厂的原料仓库。

最后,县教育局要谢小庆去造纸厂要回那些书,造纸厂坚决不同意。造纸厂说:“我们回收废纸是有计划的,进那么多旧书是我们计划中的,是我们急需的。你要拉回去这些东西,我们的材料不够,就影响我们的生产。所以,无法让你拉回去。除非你今天能拉回等量的书回来。”

谢小庆一听,在绝望中看到了曙光。他立即打电话给龙德的废品收购站,又委托龙德废品收购站的老板们,去周边县高价收购废纸,并确保在24小时内拉到龙州造纸厂。

老板们一听谢小庆的请求。老板们可是幸灾乐祸了。因为谢小庆有时有人求他开个证明,或者学期结束时,收废品的想来学校收购废品,谢小庆总是要他们送给他一份大礼或包个红包才放行。平时没少受他气的老板,现在手中即使有货,也趁火打劫,很为难地说:“时间这么紧,我哪有那么多货?一时间要收到那么多货也不可能,除非价格高出一倍,否则不可能。”

谢小庆又面临难题,可是,如果不把这些书拿回来,自己要去买回新书,损失更大。如果拿不回那些书,自己还真的要坐牢。三万册书,按新书价格至少也得30万元。这对于他来说可是天文数字。谢小庆最后几乎是用哭的语言,请求收废品的老板全力帮忙,价格好商量。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这些书拉回来,谢小庆损失了一万多元,主要是运输费和被抬高价格的废品的差额。

事后,县教育局根据他的表现,本来要撤消他的职务,改为请谢小庆辞去教务处主任职务。教育局口头表示,该职务暂时由陈勇兼任,谢小庆调到龙德县最偏僻的中学去任教,五年内不得申请调动。

梁锐相千方百计为自己解脱,而且他拿出他的录音,因此,他受到了通报批评,因为知情不报也是失职。

唐亮也受到了通报批评:管理不善,用人不当,当年不得晋升工资,当年年度考核不得评为优秀。

虽然有了三万册书,但是距离目标任务还差几千册书。唐亮心力交瘁,真想不干了。可是怎么能临阵逃脱。

怎么办呢?捐也捐了,旧书也买了,再也无力再买旧书了,更不要说新书了。

可图书是一个硬指标,不够肯定不行。兄弟学校借书的方法他也考虑了,但是总觉得那样太坑人了。

一个早晨,他在龙江边的一个大排档吃龙德特产竹篙粉,听到龙德图书馆的黄馆长在与一个老头发牢骚说:“老陈,你是图书馆的老领导,你不知道,我们图书馆馆小,现在省里支持山区的县级图书馆,建立省级流动图书馆,每年流动一万册新书到我们龙德图书馆,这是多么大的好事。可是我们图书馆没地盘,放不下呀。”

老陈是原来龙德图书馆的馆长,现在退休了。唐亮以前在龙德一中读书时,经常去县图书馆看报纸,看新书。因为学校没钱,没有买什么新书,也没订什么新报纸。新书新报纸只有县图书馆才有。唐亮由此自然对这二个同志有好感,也很熟悉。

唐亮一听,立即坐到他们桌上去,亲切地叫了一声:“陈馆长好,黄馆长好。难得在这里遇到你们。”

两个馆长一看是唐亮校长,也亲切地说:“哎呀,是小唐,请坐,难得遇到你。你们老师天天早出晚归,真是难以在街上遇到。这次怎么那么有空来这里吃早餐?”

唐亮高兴地在二位馆长身边坐下,笑嘻嘻说:“我呀,遇到难题,想到这江边散散心,理清一下思路。”

两位馆长一听,平时喜欢助人为乐的两个人,异口同声地问:“说说,什么难题?”黄馆长是个急性子,又加了一句:“我们帮得上忙吗?”陈馆长也热情地加了一句:“我虽然退休了,有什么用得上我的,告诉我,我一定尽力。当年,你要找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写的《红星照耀中国》,工作人员怎么也找不到。那时,我们图书馆比现在还小,书堆得到处都是,真是很难找,我们一本一本地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找到了,你高兴得跳了起来,我们也高兴得用手擦汗,把自己的脸弄成了花脸,那个开心,至今还回味无穷。能帮助你们成长,我们是开心的。”

唐亮听了陈馆长的话,也想到了那时刻苦学习的时光,想到了自己从农村走向县城的艰难困苦,更觉得有必要克服一切困难,将软件、硬件搞上去,创建教育强县,为龙德的下一代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条件。

唐亮开门见山地说:“我们县创建教育强县,我校需要四万五千册图书,我们原来有五千册,学生与家长捐了一万册,我们购买了二万册旧图书,现在我们有三万五千册书,还差图书一万册。看看两位前辈有没有什么办法帮我解决一万册图书?”

黄馆长一听,立即站起来,紧紧地握住唐亮的手说:“想睡觉,枕头来了。想吃饭,馒头到了。我正为省流动图书馆要送一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