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军统太上李易安(1 / 2)

加入书签

兴奋的劲儿过去,孙姝娘找了个位置坐下来,静静地听着车载电台里偶尔传来的呼叫和通报,并加上时间标签简短地记录在A4纸上。

李清照看出了她的沉闷,询问道:

“姝娘,可是有什么忧心的?”

“嗯,先生,要说武力上打败金国,有了今天一战,我心里更有底了。不过,如何管好打下来的地方,如何让这地方上的人过上好日子,我心里还没有底。先生,有空你给我说说拗相公和牛相公的故事吧”。

拗相公指的是王安石,后人称为元丰党人之首,算是变法派。

牛相公指的是司马光,后人称为元祐党人之首,就是司马缸砸缸的那个司马光,算是保守派。

要说这两人,从人品行事上来说都是君子风范,勤俭任事的干才,不过都有些性格缺陷。两人生辰相近,同年而逝,只因政见不同相互打压了大半辈子。

两边的朋党亦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在北宋灭亡前的几十年里轮番上台执政,在位者借着权柄严酷地打击对方,相互倾扎,甚至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去推行各项法制。

对历史上的汉族各朝代来说,危害算是仅次于明末的东林党了。

最严酷的时候,被打击的元祐党人,被禁止与其他世家通婚,甚至已经结婚的还想着劝离,比如,师父李清照与赵明诚。

大名鼎鼎的苏轼苏东坡,是师父李清照的父亲的老师,算是孙姝娘的太师祖了,是悲催*2的元祐党人,其实是忧国忧民的折中派实用主义者。这一点,与本朝的教员太祖是有点类似的,都爱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两分法来剖析事物。

苏轼与王安石是惺惺相惜的君子之交,但是反对王安石的一些激进而不切实际的改革法度。等到元祐党人得势上台时,苏轼又与其他元祐党人起了纷争,希望继续推行一些可行的法度。结果苏轼两边不讨好,成了两边都要痛打的落水狗。

说起来,李清照的一生中真正无忧无虑的生活也就是少女时代的那些年了,其后就不由自主地卷入了时代的各种漩涡之中。

眼下孙姝娘提起了前情往事,虽然话题很沉重,李清照还是郑重地点了点头。

孙姝娘又问道:

“辛先生现在对红旗军的武力应是再无疑虑了吧?至于理政安民,辛先生可有教我乎?”

辛赞在金人治下能够再三被请出来任官,还当上了开封知府,自然也是颇具才学的,而且历数此时孙姝娘身边的人才,可以倚仗的咨政之人也就是自己了,思考问题自然要赶在领导开口之前,回道:

“岂敢妄称有教,只是略有所思所得”。

“甫一出动,公主的麾下即在城中喊话,安抚四邻,又轻兵四出堵住金兵,未让金兵逃散滋扰,眼下城中安靖祥宁,又是大宋朝贵胄亲临,已得民心矣”。

“公主已令麾下将城中的高层官吏劝服至此处酒楼中,想是欲将官家的旨意宣扬告知,从中遴选可用之人”。

“若再能将城中的降兵也遴选出来扩充军伍,初期可用为守城之兵,稳定青州城后再向外继续攻城掠地,如潍州、莱州、登州等处,待到后防安稳,自成一体,可再谋其他”。

辛老爷子这一番话只能算是顺着自己的思路守成持重,也无太多新意。不过现在自己正是需要在治理方面保守一些,何况人才分很多种,不善灼灼之言而精于实务的也不在少数,光看历史上对辛赞事迹只言片语的记录,还是大可一用的。

“辛先生所言甚好”。

“我准备从今日起,设立红旗军军政府,军政府暂时下设政务部和军事部两个大部,政务部由辛先生任部长,军事部部长由我亲领,辛先生任副部长”。

“今日大酒楼的会议,且看有多少人愿意归顺的,辛先生熟悉山东的人物,尽可从中遴选。在政务部中设立一个参议厅,位高而暂时不便安排的,都放到参议厅中任为参议员”。

“政务部下暂设青州府一地,可从下面的官员中选出新任知府及其下各级官员,嗯,也可由王家宾继续领任,辛先生自决之”。

“政务方面,就委托给辛先生了,钱纶缉和钱喻清可为辛先生的副手,辛先生也可从东阳子弟中挑选合适的人来任用,要求尽快恢复城中的秩序,让百姓照常生产经营”。

“军事部下面,先设立野战第一团和青州驻防团两部,待今日的俘虏都经过甄别整训之后,野战第一团优先挑选,扩充至1000人,由白天海任团长。青州驻防团暂编为500人,由杜正节任团长”。

“眼下,我还想得起的有两件事,一件是征召城中的医馆大夫,为还能救治的伤兵加紧治疗。另一件是准备明天上午在西北兵营的校场做一次军事演习,邀请归顺的文武官员、城中的乡绅名士一起观览”。

“另外,在红旗军军政府之下直辖一个调查统计局,由薛正行任局长,张都知任副局长,行探听敌情、内防叛乱和监察百官之职。先生,我若不在城中之时,军统局就由你来监察督促可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