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长辈垂询答姻缘(1 / 2)

加入书签

以往这边一起上桌吃饭的是李清照、孙姝娘和虎妞三人,吴小莲是怎么说都不肯跟着一起上桌吃的,其他人也就钱纶缉、钱喻清、杨仁举和辛老爷子,还有薛正行这个脸皮厚的,赶上了就一起吃。

随着孙姝娘的威望一日渐一日的浓厚,现在连虎妞也不愿意跟着一起上桌了,而张都知更是每到饭点必然在旁边伺候着。

哎,孤家寡人,也就这样了,孙姝娘也有点理解和无奈,这事在现代社会也好不了多少。

还是有一点改变的,古人讲究的食不语寝不言,在这是随意的谈事情说笑,从一开始李清照就惯着孙姝娘惯出来的。

中国古代的上流社会吃饭都是分食制,大概也就是到了宋朝时期,围坐合食才渐渐成为主流。

在宋朝之前,门阀士族势力滔天,连皇帝都时常是无可奈何,一帮子人穷讲究,精美的餐具一套一套地摆上来才显得气派。

唐末时的黄巢起义把门阀士族像宰鸡屠狗一样杀了一大波,让他们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中国从汉初诞生的门阀势力才一蹶不振。

而且到了宋朝,桌椅板凳开始流行了,炒菜的厨艺开始流行了,大家围坐一桌也更有气氛,小酌两杯之后,酒意微醺,人的思维也活跃了,谈起事情来也少了拘束,酒桌文化就这么流行起来了。

“按照姝娘妹妹的说法,除了头版头条预留了空位给今天下午举办的军事演练的报道之外,其他版面都已经排布好了”。

一张4开再对折的新闻报纸摆在桌面的另一边,油墨的气味不时飘散过来,桌上的菜肴碗筷都让了位置,拥挤重叠地摆放着。

只有现代的日常小报的一半大小,不过也分了4版,红黑套印的版头上横向写着“红旗军时报”这五个厚重雄浑的大字,旁边的副栏是期数、大宋国皇帝的年号、天干地支的日期,还有大家都很陌生的西元日期,当日天气,还特意标明了创刊号。

展开报纸,排版的风格还很青涩,头版是时政要闻加各版导读,二版是市井新闻,三版是杂家评论,四版是大杂烩,二三版的中缝框出了广告位置,南阳城大酒楼成为了第一个广告客户。

报纸的内容也很单薄,大多是报社的人自己编撰的,各人还找了一些旧作来凑数,在四版上还有一个简体字对照表占了小半个版面。

就编辑水平而言,也就是班级里的墙报那个层次,不过久违的简体字和横排布局仍让孙姝娘感受到了一种恍若隔世的亲切感。

万事开头难,以古代精英知识分子的人均水平,熟练以后不比现代报纸差。

“报纸发行的事情都安排妥当了吗?”

“嗯,各衙门、各坊市都钉上了投报箱,从耶律昭西家里和我们这里选了几个仆役做送报员,穿戴报社的马甲和鸭舌帽,都学会了骑自行车,可以在一个时辰内将当期报纸配送完毕”。

“发行方面,除了固定的订报客户,还可以进行街头售卖,可以让茶楼酒肆和书局进行寄售,可以让茶楼里的说书人诵读”。

“采编方面,各个坊市、集市和各衙门都找一些特约通讯员和特约撰稿人,还要走出青州城,把采编和发行推广到乡里”。

“不用担心资金费用的事情,等大家都接受了报纸这个新生事物,光是广告费就是一大笔钱,媒体行业是一座大金矿”。

“是”。

钱喻清也是一脸兴奋和期待的样子。

钱家好歹也是王侯世家,现在也不是单纯的耕读传家,家族里的作坊和生意遍布大江南北各行各业,耳濡目染之下,钱喻清对于管理经营也不陌生。

孙姝娘安排的这个办报纸的任务,既有文人的风雅,也有经营的世故,最合钱喻清的心意不过。

要说到报纸,其实在唐朝时就有了雏形,有宋以来更是有官方的邸报流行,不过局限于当时的造纸业和印刷业的生产能力等,办报的思路与发行的方式和现代报纸完全不同。

《红旗军时报》,将给人们打开一扇前所未有的明亮窗口。

李清照举箸夹起一块笋片,放入口中慢慢嚼着。没剩几颗好牙了,这种清脆的笋片再附上猪油的香腻,正是她最喜欢的食物,隔一日必定会叫厨子烹炒一份。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弱冠之年,生机勃发,我也跟着年轻了好多岁了。若是维正先生与务观先生知道了我等已经在山东开辟了如此的大好局面,定会是按捺不住了”。

“呵呵,干爹和陆游叔叔原本就想着跟着北上的,这里的消息传回去了,肯定是想着早日汇聚于此大展宏图的。现在红旗军政府这边百废待兴,正是缺人手缺大才的时节,等这边的局面再稳定一些,我想办法回去一趟”。

“嗯,维正先生胸有韬略,务观先生沉稳务实,若是能多带着一些江南俊杰之才北上,不愁把山东经营得固若金汤”。

“山东只是我们征服天下的起点,普天之下,率土之滨,有朝一日我要把这大好河山送归汉家”。

“好,且尽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