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忘不了的年俗(1 / 1)

加入书签

年是什么?年是袅袅的炊烟,年是大红灯笼高高的挂,年是一年来满满的收获,当然,还少不了一桌热气腾腾的团圆饭。无论身在天涯海角的游子,这一天多是回到故乡,跟老家的爹娘兄弟姐妹团圆的。

大年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发都响,声音洪亮清脆,最为吉祥。

俗信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做生意的人如意发财,种田人会五谷丰登。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念有词:“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红,燃放后纸花满地,灿如云锦,形成了满堂瑞色,喜气洋洋。

北方人,到了冬至都是吃饺子,而温州人到冬至是吃汤圆。温州人习惯大约在农历十一月份就开始晒酱油肉和鳗鱼鲞,所以即使市场里有现成的卖,人们还是愿意自己动手晒,这也是年夜饭中佐酒的佳品。

酱油肉,藏在“晒”里。向来对吃食很是挑剔的苍南人,对酱油肉的热爱可谓情有独钟。每到过年前,苍南人家家户户都会准备酱油肉。肉蒸好后,和杭州酱肉比,不咸、不硬、吃起来除了酱香,还有红烧肉的甜味,五花的部分最好吃,一点也不干,很油润的感觉。在酱油里微微腌制的肉,满满的阳光气息,温暖的家的记忆。

另外就是捣年糕,也叫“捣糖糕”,即年年高升的意思。分岁酒到了除夕夜,温州人会合家同堂、摆酒聚餐,或邀请亲朋好友来吃饭,开怀畅饮,称“分岁酒”。

因为除夕是新旧年交替的分界线,吃分岁酒,意即新旧岁由此夜而分。因此,这餐饭不论贫富,都要尽量办得丰盛些。温州人很讲究吃“分岁酒”。

过去酒席上会用十只朱砂高脚红碗,盛着十样冷盘,叫“十全”。其中除鸡、肉外,要有花生、柑桔、鲤鱼、豆腐等,而且每碗必须要有一块切成薄片的圆形红萝卜头盖在顶端,以示讨彩。吃过分岁酒,大家自寻娱乐,往往彻夜不眠,俗叫“守岁”,也叫“望年夜”。

新年里的娱乐游戏很多,小孩子喜欢踢毽子、跳绳,大人热衷于打牌九、搓麻将。许多人在一起喝酒,则又有猜拳游戏,吆五喝六,格外热闹。

按旧习,温州人正月初一不走亲戚。拜年时间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到一般亲戚家里去,都要带礼品。

80年代以前,礼品比较简单,大都是桂圆、荔枝、红枣、元枣、红糖、柿饼等,用特种草纸包上,上面封有红纸(有的印有祝贺新年的花边字样),故称“纸蓬包”,又名“高包”、“红包”。

每包装礼品半斤左右,需要送多少包,则根据所走的亲戚情况所定,旧时的南货店,每逢春节,买红包的人特多。从十二月二十起,每晚9时后,店员们就忙着包红包到深夜,每人还能吃上一碗,芥菜炒年糕当夜餐。

生意好的话,要包到元宵节之后。有的店在一个红包内只装二十多个红枣。说来可笑,经过东家送西家,西家再送南家......,最后,包破了,包中红枣被孩子们挖个洞摸着吃了,有时只剩一个,还在送来送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