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入v(6 / 7)
事的阅读性永远排在第一位。
故事的深度只是在这个基础之上作为升华的工具。
读者都是有自己思考能力的,作家要做的不要直腾腾把自己的观点垒上去,那样很傻,很赶客。有些作者没有太强的笔力,心中的故事又太过深沉,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很难被人喜欢的。
好的作者就会把自己的观点藏着,在反复描写主人公的苦难,悲剧背景让读者共情之后再把思想抛出来。
这样才容易被人所接受。
小岐须编辑忍下自己的职业病,不再逐段分析,转而流畅一直看完。
出乎意料的,这个故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差劲。
应该说是很好。
故事由一名记者的视角开始,采访城市中那些遭遇犯罪团伙杀害的受害者家庭背后的故事,从这些家庭的不愿意合作,不愿意家丑外扬,民众的冷漠。再到后面通过记者不懈的努力宣传,让大家认知觉醒,共同为那些受害者摇旗呐喊的抗争故事。
哪怕,小岐须编辑对这个作者带着偏见,他也能说这是一篇很棒的文章。
无论从立意,还是故事情节。
没有像某些悬疑作家那样刻意为了反转而反转。
整个故事平铺直叙。
集英谈的渡边编辑戏谑看着小岐须慎司,问道:“这篇作品怎么样吧?”
小岐须编辑“嘶”了一声,也没说什么,而是按压着额头,开始思考着。
心里不知道有哪片儿地方一直感觉不对劲。
明明这个故事就直接很流畅的能够读完,但总感觉缺了点儿什么。
古怪。
其他几个编辑也有这种感觉,开始讨论出声。
“为什么我感觉里面的这个犯罪团伙好奇怪啊?”
“对啊,为什么被判了死刑之后,他们竟然能那么淡定呢?”
“这个是作者设置的bug吧,我觉得,应该现在联系一下作者改改。”
“然后这些受害者的家庭开始为什么不去为他们自己的子女求个公道?”
“这些家长记者采访一开门,结果全都畏畏缩缩的,这叫什么事儿啊?看着就来气。”
小岐须编辑没有参与到这些讨论当中。
而是眉头紧皱,内心始终觉得某些不易察觉的故事细节被他忽略掉了。
到底是什么呢?
把哪里忽略掉了?
快速将这篇小说重新翻阅,不像初读时大致扫过,而是一字一句的仔细阅读着。
疑点1.第一页受害者家庭在为记者开门后知道采访的事情后的惊恐表现。
疑点2.第二页的中部,间接性从同学聊天里得知的,某个被害者同班的有钱女孩子忽然得到了心脏捐赠恢复健康。
疑点3.最后犯罪团伙中的头目被抓时看向车窗外那别有深意的一眼。
小岐须慎司吞下口水,把这些埋藏着的伏笔分析出来后甚至让他坐不能安。
手指臂膀颤抖着想要握住桌子上的茶杯喝水也不小心泼撒。
冷意在他身体里回流着。
再结合着剧情中一直热心肠帮助着记者的财团。
这个小说中剧情埋藏伏笔的真相几乎让他感到绝望。
如果,这些被扒出来的事实,被指认的凶手,都是背地里的boos设置的呢?
所有深信不疑的事实,所有谴责的对象,那不都是指认错误,只是从犯,罪魁祸首还没有抓到。
在这个表面大团圆打击邪恶的结局背后居然埋藏着这样的寓意。
但是更深的怀疑论又在他心中涌现。
[如果我真遇到了像故事中的这种事件,我一定会相信的吧。]
[但是会不会怀疑到最后又发现是怀疑错误。]
[我怀疑着这一切是不是别人给我灌输的怀疑?]
[在这个信息时代接受了这么多信息,如何知道真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