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027(1 / 5)

加入书签

七月末, 枝头上的棉花有些开始盛开了。

南越不比西北,夏季多雨,几日一场雨, 有时候还会遇上连续好几天的阴雨天气,因此不能像西北干旱少雨地区种植的棉花, 等枝头上的棉花全部盛开得像一朵朵白云才开始采摘。而是开始裂口就采摘,隔几日采摘一次, 直到枝头上没什么棉花为止。

棉花采摘回来后,还要剥壳晒干, 经过加工去籽后再做棉被或是棉衣等物。

这是一项非常耗费劳动力的工作, 好在对劳动力的要求不高,女人、孩子、老人都可以做,只要手脚利索就行。

也是这时候刘子岳才知道,采摘棉花也有许多窍门, 首先便是一大早不能去采摘,因为棉花上还有很多露水,若是这时候摘回去, 遇到阴雨天气,没将露水晒干, 棉花就很可能发霉。

他们今年总共种植了一千来亩地的棉花。

这时候棉花的收成很低,一亩地仅能产一百余斤棉花。但架不住他们地多, 粗略估算,今年也能产个十几万斤棉花。

如此多的棉花,光他们自己这点人是没法消化完的。

南越地处南方, 冬季气候比较暖和, 大家对棉被、棉衣的需求较小, 而且不少农民会自己种植一部分棉花自用, 不会花钱去出去买。

所以他们这么多棉花在本地是没有什么销售市场的。

不过刘子岳先不管这些了,南越再暖和冬天也是要盖被子的。

他先让人做了几十床薄棉衾,也就是棉被,留了几条自用,然后所有属官,包括陶余,一人两床。

收到棉衾,别说陶余了,就是冉文清等人都很高兴。

因为这时候的棉衾在北方还是个稀罕物。

目前,大景的棉花种植区多位于边疆,比如南越、西北等地,还没有推广到江南、

至于怎么过冬,官宦勋贵豪绅等多是用动物皮毛、棉衾、炭火、汤婆子等物取暖御寒,而穷人更多的是在被套里填充芦花、柳絮等物。

棉花普通百姓很多是用不起的。

其实别说这时候了,就是到了民国,棉对底层百姓来说也是比较贵重的东西,一件棉袄拿去当铺都能当几个银元不等。

而王府属官多是低级官员,俸禄不高,即便买得起棉衾,也做不到每间卧房都备一床,如今平王一送就是两床,他们如何能不高兴。

刘子岳看大家这么喜欢棉衾,下令让人继续做棉衾,给府中的侍卫、奴仆一人也发一床,反正他们的棉花很多。

不过府里总共就三百多号人,即便一人一床薄被也用不了多少棉花,他们仓库里的棉花还是每日见长。

到了八月中旬,冉文清就有些发愁了,对刘子岳说:“殿下,棉花快将仓库堆满了,这可如何是好?”

刘子岳早想过这个问题了:“派人去广州、连州、高州寻找有没有合适的商人吧。”

这么多他们肯定是用不完的,卖出去还能换些银子回来,给他日益缩水的小金库回点血。

冉文清也是这个意思:“是,臣明日就派人出发。”

过了六七日,派出去的人陆续回来了,带回来的消息不怎么好。

那些行商一听兴泰这个地方,很多不信,觉得他们是骗子,即便有个别相信的,也嫌路难走,又筛掉一部分人选,倒也有个别感兴趣的,可将棉花的价格压得极低,五十文钱一斤的价格都开出来了。

刘子岳听完直皱眉,五十文钱一斤,这些人做什么白日梦?

京城一床棉衾要售卖好几两银子,而一床棉被也不过用几斤棉花罢了,即便加上运费、加工的费用,这个利润也要翻好几倍。

五十文一斤的价格,这些人怎么说得出口,当他是傻子啊!

现在这种情况,很大一个原因是酒香巷子深。他们这地方棉花虽多,但兴泰还岌岌无名,连听说过的人都没几个,大商家根本不相信他们有这么多棉花。

琢磨少许,刘子岳对冉文清说:“冉长史,我准备带几车棉花去一趟广州,兴泰这边就交给你了。”

冉文清知道,刘子岳其实老早就想去广州了,只是前阵子天气太热,他们又还没安顿下来。

如今鲍全带着人回来了,兴泰也迎来了丰收的季节,平王殿下的心又野了。

罢了,殿下还是个十几岁的少年,向往繁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