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辎重的重要性(2 / 2)
队承担。
一旦侦察骑兵回报接敌,带军将领,就要根据地形,急行军到最近的选定的预定战场,然后下令,全军止步披甲备战。
辅兵——押战车的兵卒们就开始忙:
一部分匆忙摆设拒马鹿砦……
有时间还可以挖几条沟保护侧翼……
一部分把武器装备卸车,帮战兵着甲……
一切就绪,等待敌军靠近 ……
战争,并不只是前线战兵之间的拼杀;其实,辅兵可能作用更大——战兵再厉害,也是局部战斗的胜利。粮草就是士兵的魂魄。
从战略层面来讲,后勤保障能力,才是获胜的决定性因素。
没有辅兵的支持,战兵会立刻失去机动能力:负载、搭帐篷、砍柴、打水、做饭、挖沟、修厕所、建简易营墙……这些活儿让战兵干?还用等敌人打过来么?自己就累趴了。
假若:二十万大军,一个月的辎重就是二十座山。如果不分兵,没有任何一条道路能够承受这个压力。
现在打仗,战线拉的很长,散布范围太广;很可能前军已经接敌,后军还在百里开外。
骑兵部队炮的块,但我军的骑兵还只有几千人,我们力求增加到一万铁骑。任重而道远呀!
一般来说,标准的骑兵配置,至少是一人三马:
一匹乘马平时代步、一匹驮马背物资装备、一匹战马,打起来骑着砍人或逃命。
大型战车,可以四马、五马。每名骑兵至少应该配一名骑辅兵,割草啥的。
就算是将领,不论官多大,哪怕是提督,战马都需要自己照顾。喂食,遛马,洗澡,都得亲自动手——需要与爱马培养默契。
有时候,动物比人强:你是个官儿,往往前呼后拥,一个眼神就有人帮你打理好一切——马不懂这个,在它眼里,总兵和辅兵一视同仁。
谁半夜爬起来喂我谁是好人!平时无所谓,打起来,尤其是逃命时,往树底下跑让树枝把你挂下来,飞跑中一个急刹把你甩出去,都是它在使小性子。哈哈!
行军时为了保持马力,将领往往也是牵马步行。疾驰没问题,很拉风。但往后几天,马需要恢复体能,就需要好好休息了,否则,可能它真的会死给你看——草原狼群围猎野马群时,就是拼体能:始终不紧不慢的逼着马群跑,跟两三天,一定会有自己倒毙的。
上面讲的是物资。
实际上,大军出征,往往还会有很多随军人口,木匠、铁匠、皮匠等手艺人;郎中,戏班子,祭祀大师——出师日也要选择吉日,可以牛祭旗,也可以杀鸡杀蛇,看一看吉凶。”
司马武图将军讲累了,他看了看教室里学员,点了赵戈的将:“还是赵戈来给大家讲几个故事,说说辎重对战争成败的重大影响。”
大家都把目光转向他,只见赵戈两胳臂交叉插进双臂,挺胸、抬头,从位置上走出来;他目视前方,像在思考,又像一副不畏艰险随时迎战的姿态。
“嗯!好吧!我讲一个后世的——东汉末年,曹操乘袁绍轻敌、内部不和的机会,在官渡偷袭袁军,焚烧其辎重和粮屯,使袁绍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曹操乃重拳出击,歼灭了袁军主力。这是烧敌辎重、使其军心慌乱而覆亡的战例,可见辎重对于军队的重要性。
还有啊!明朝末年,明将孙传庭攻打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双方初战,李自成败走,孙传庭渐有骄意,不待粮草便驱兵东进。李自成坚壁清野,按兵不动,同时派精锐骑兵切断孙传庭部粮道。孙传庭求战不得,欲退不能,终因饥饿发生混乱。起义军乘机反击,明军溃散败逃。这是军队因无粮食发生混乱而覆亡的战例。
最后一个……欧亚战争末期,德国和日本均因石油和其他军用物资短缺而发生问题。孙子说:“无委积则亡。”德国和日本到大战末期委积——物资储备匮乏,也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见“委积”对于军队同样是十分重要的。”
学员们正听的入神,赵戈突然戛然而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