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7章 听孔子讲霸权主义(2 / 2)
牵强。”
赵戈说道:“就像当年周天子说楚国没有上贡——茅草。而强大的齐国就邀请十几个国家一起来教训楚国。而今天的楚国也是如法炮制,到处欺凌弱小。一切可以成为他们发动侵略或制裁的借口,都可以拿来作为打击小国的托词。我们就是要来这里听个公道话。”
“今天偶遇先生,就想借先生之口来探讨一下这个‘霸道’究竟有什么本意。”
赵戈继续说道:“继先生之后有一位孟子,他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孔子听到赵戈套用他在‘仁者爱人’,‘君子行仁道’在霸权主义思想中运用,默默点头认可。
“先生,听到此话,我们才知道原来‘霸权’——通过武力推行仁义便是霸道,称霸必须具备大国的条件。因内在道德的生发而自然推行仁政便是王道,行王道不一定是大国。商汤以七十里方国行王道而终有天下,文王以百里方国行王道而奠定王业。凭借武力让人服从的,不是心服,只是人家无力反抗罢了;依靠道德感化使人服从的,是从心里愿意并真诚服从,就像七十多位弟子敬服先生你一样。
先生在《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有这样一句诗:‘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无不心悦诚服。’说的就是这种情形。
孟子还说道:‘力,谓土地甲兵之力。假仁者,本无是心,而借其事以为功者也。霸,若齐桓晋文是也。以德行仁,则自吾之得于心者推之,无适而非仁也。
王霸之心,诚伪不同。故人所以应之者,其不同亦如此。邹氏曰:「以力服人者,有意于服人,而人不敢不服;以德服人者,无意于服人,而人不能不服。从古以来,论王霸者多矣,未有若此章之深切而著明也。」
他的意思是说:‘以力假仁者’,便是假借仁义之名进行武力扩张。就像很多霸主一样,高举我拯救众生的大旗,压制别国的发展,侵凌弱小,到处攫取利益。
今天在这里有幸跟先生探讨:我发现圣贤所鄙视的霸道,要比那些蛮横霸主的行径高尚得多。
古之霸者如齐桓晋文,他们的初衷并非称霸,而是想成为仁君圣主,建功立业,造福天下,维护华夏文明。只不过,他们没有那么高的道德和智慧,只好借助武力来建立他们理想中的国际秩序。春秋时期周王室式微,华夏失序,也确实需要强者出头撑持局面。”
“假仁者,本无是心,而借其事以为功者也。”本无是心,即是心中无仁,却想求仁。心中有仁的领导人自然能爱人,不待勉强,做出事来就是对人有益的,从而建立功业,万众拥戴,成为领袖。这便是仁者爱人。心中无仁的领导人,也想求仁,建立功业,万众拥戴,他只能外在地模仿仁君的行为。
所以,齐桓晋文“尊王攘夷”,并非完全自私自利,还有相当的公心在其中。虽说称霸也满足了他们的虚荣心,但仍可算是一代英主,天下的功臣。孔子也称赞管仲,“如其仁,如其仁。”
孔子听到赵戈说道后世的孟子关于霸道的言论,无不称赞道。
“当今楚国到处扩霸权,这与孟子所说霸道,有天壤之别。齐桓晋文且不足道,何况今之楚之霸主?不过是显示贪心而已。”赵戈最后得出这个结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