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听大道学说(2 / 3)
,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赵戈说道:“老子先生,你的这本书讲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你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可以说出的道理,不是永恒的道理;可以叫出的名称,不是永恒的名称。真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这种态度不利于社会的前进和科学的发展。
这里面蕴含的是一种意境,讲的是国人的含蓄,但实际上人们在实施谋略的时候,就不会在那么斯斯文文地,谦让和含蓄,而是剑拔弩张,是你死我活。”
老子委婉地笑道:“我这些理论,只能在某个和谐的社会环境之下,人们的认知才会达到那个境界。只是一个时间概念问题。”
樊保国问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来源于人的永不满足的探索与创造精神,倘若向小农社会“小富即安”,满足于“三分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进取精神没了,那么民族的前景也就堪忧了。”
老子说:“人因能力大小的不同而生出许多欲望,这些都是指特定的环境之下的人。如果天、地、人、财四位一体了,那就另当别论了。”
侯三也提出来一条:你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你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在我们今天的人治社会里,当人权、个人财产权受保护,而灾祸不期而至,国家又有保障的情况下,像你这样的智者劝戒世人韬光养晦,功成身退。”
老子点头:“未来一定会做到这些。可在当下,就另当别论了。”
赵戈问道:“你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它一方面表现了诸侯各国的不竞争心理,另一方面不争小利而得大便宜,恰又表现了国人观望的心态。这也是国人劣根性的狡猾谋略。”
老子微微笑着点头称是。
嵇康教官也问道:“你说,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
此话意即:知道雄大的一面,但自己谨守雌弱的一面;知道光彩的一面,但自己安于暗昧的一面;知道荣耀的一面,但自己宁守卑辱的一面。你倡导,以柔克刚,太富有计谋了。”
老子又微微一笑点头默许。
秦武将军也问道:“你说,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人间社会,注定了人际关系复杂,注定了修身处世学问要深厚;不与浮躁,不人云亦云,三思而动。我这么悟道。”
褚芷问道:“你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我觉得,先生也是劝导弱小的人,应该安静。但我觉得,如果像现在诸侯混战年代,社会一切无保障,为了保护自己,不为天下先,就不对了。以其被人欺凌,不如奋起反抗。比如,楚国到处兼并,欲消灭我们像榖国这样的小国,我们应当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团结一致,联盟天下弱小,与之抗衡到底。”
老子破天荒两手擂动起来,全场骚动。
这让大家很奇怪,老子是反对战争的。也许当他听到褚芷这么漂亮的女孩子,表现出强烈的要和霸权抗争到底的时候很赞同,就违心地鼓掌。
云姬问道:“你说,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你看我们这些人算不算很理解你,不远万里来听你讲解大道。有一点跟你不一样,我们要让沉默的人觉醒,而你却说--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你让他们挫掉锐气,超脱纠纷,含敛光耀,混同尘俗。
我们暂时办不到啊!”
老子听到这里默许点头。
赵恒那拿着<道德经>问道:“你说,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这说得很对,我们家族都被杀光了。真是伏尸千里,流血成河,为什么会这样啊!”
老子沉默无语。
赵戈接上来问道:“你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你还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你说得对呀!霸权者只知扰民,只知私欲膨胀,老百姓怎么能富裕、朴素老实呢!
只有奋力拼搏才有出路啊!
不过你说,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这一点太符合了,炎黄子孙对于琐事都有防患于未然的本领。
你好说道,治大国,若烹小鲜。
你们都知道的,这是来自先生说的。治理大国的道理,与炸一条小鱼的道理一样贵静,不可折腾。”
“对!”商队成员一直答应。
老子先生还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说,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就像人的情绪一样,随喜怒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