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赵鼎子的灵堂祭奠(2 / 2)
家祖传的玉佩,还以为是一个花纹,古体字看着不就是像一朵花一样好看。还是镂空的,显得玲珑剔透,格外珍贵。
赵孟子还说过,那是当年她与赵鼎子结婚的时候,送给她的。那她就直接交给下一代赵氏传承人了。
赵戈站起来,“好了。大家不要在这里陪着我们伤心了,我们都去玄云阁吧!今天估计有很多人来祭奠,你们要早一点过去帮忙。”
“诺!”这些新兵都很懂礼节,说完话都跟着木头管家去玄云阁了。
一路上很多人,就像那天围攻宫廷一样,这里的人特别新奇齐,有什么事情都一起前往。
而且这里的人不会小气,手里都拿着黄色的草纸。是用竹子做的,还有一把香裱。又是成群结队跟赶庙会一样都积极地往玄云阁里赶路。
本来那个年代,对于生老病死没有多少理解和认识,再加上对于鬼神的敬畏。总是认为人去世之后,会化作灵魂来守护乡邻。
一个村妇将自己手中拿着的草纸进行焚化,一边烧一边说道:“恩人啊!你们活着的时候,对我们那么照顾,而我们没有报答你们……你们就这麽双双地匆匆忙忙地走了。我今天借着这些纸钱,多给你们一些,希望你们在泉下,不要冻着,更不要饿着……你们老俩要互相照顾……但是不要忘记了我们,我们天天给你们祷告,祝愿你们走好!你们虽然走了,但你们永远活在我们心里……也请你们的灵魂在遥远的苍穹之中,同样会庇护着周围的乡邻……”
她行着三连跪拜之后,去烧香裱;而另一个人又继续着他一样的话语……
灵堂上到处都是烟雾蒙蒙,烟雾里散发着青草的香味,让人们悲痛万分,细细听着有轻轻地抽泣声音……悲痛传染着周围的空气,加上香裱和冥纸的烟草刺激,来吊唁的人们都是眼睛红肿,都在用手擦拭眼泪……
人们带着敬畏之心,带着礼物和诚心,向已逝之人的灵魂祭奠,还有一层意思就是通过祭奠,得到灵魂的庇护和保佑。不希望死去灵魂给以后的生活来惩罚,或者带来晦气。
大家都衣着俭朴朴素,没有穿红着绿的,都是代表着肃穆沉稳的青灰色和黑色,安静井然有序地来到赵鼎子夫妇的灵堂前。
正所谓“礼者,道于治生死者也。生, 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具善,人道毕矣。”
礼仪是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的,从出生开始就要做一个守礼仪的人,一直要秉持到去世。生与死如果都能按照礼数处理妥当的话,就做到了真正的“道”。
大家之所以来祭奠,足以说明,像赵鼎子这样的人,是一个真正符合“道”所规范的人之典范,来敬仰这样的人也是自己的一种荣光。
华夏炎黄子孙在春秋的时候,都深受周礼的影响,不说后来受到儒家思想影响的华夏人们,都是把把礼仪看得非常重要。在祭奠先人的场合下,那些不守祭祀规矩的人,自然会被认为不注重礼仪,自然不会受到人们的尊重。
祭祀的时候,伯爵也派来在朝上班的大臣。他们来到灵堂,看到了——灵堂上有三只寿木……
灵台案几上燃放着两支熊熊燃烧的蜡烛,一支插满了香裱的大香炉;周围都被燃放的烟雾层层叠叠地缠绕着……
灵台上方挂着横幅:上面写着沉痛悼念赵鼎子、赵孟子、赵重……三个人的名字。
看到灵台棺木周围都是赵庄的几位赫赫有名、虎虎生威的将军——司马武图、虞文、赵游、田雨溪、董欣……
还有赵鼎子的徒弟褚芷、山奕、杜仲、桑夏——这几个专家人物。朝堂官员恍惚间看到了赵戈身后隐藏着的巨大的势力和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按照宫廷礼仪进行叩拜和施礼。赵戈也像一般平民家庭一样,身后面拖着一长条白布,这叫着披麻戴孝,还不停地给前来祭奠的人叩拜回礼。
赵秦也是拖着长长的孝衣向人们回礼……
云姬和随了乡村风俗,没过门的儿媳,也披麻戴孝,笔直地站着给大家回礼……
云雀也早在祭奠开始的时候赶回来了,她的眼睛都哭肿了……
虞戟、褚芷、冰雪儿、彦宇等几位女孩,都忙着给人们递着冥纸和香裱,帮着人们有序地进行祭奠活动。
在沙砾滩这样一次大型的祭祀当中,让人们看到了,生的坦荡,死的也轰轰烈烈,才会受到人们的敬仰和爱戴。
这么多人来参加祭奠,从侧面认可了,人活着的时候的行为决定着你死的以后,有多少人还能敬仰你。这不是起到了更好约束人们生前行为最好的一种方式吗!它是加入一些祭祀这种神圣的元素之后,才有了神圣的仪式感。
给逝去的先祖举办祭祀,是为了体现:“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意思是如果父母去世了,依旧要像父母在世之时那样侍奉他们,这样才能体现出孝顺。
赵戈在父母生前没有在身边尽孝,而是在死后给了父母一个隆重的祭奠活动,也是表达了他对父母的亏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