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242 改制2(4 / 6)
打击宗藩很好。
一旦此战打出了名声,那么范鏓就不仅仅是地方都御史。有足够的资本入京,去都察院总部任职。而且只要升入都察院总部,不给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都无法满足范鏓的胃口。
张璁接着看向了湖广巡抚王廷相,湖广土地司司长唐龙,道:“进入新的一年,我湖广也要学习河南,清查宗藩土地。河南当初清查宗藩土地,担心闹出大事情。因此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都没有直接出面,只是让按察副使桂萼负责清查,比较小心。不过我可没有河南那么多时间,慢慢的清查宗藩土地,我需要雷霆之势清查宗藩土地。王巡抚,我想让你负责此事,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让各地方官府配合你,迅速清查湖广宗藩土地。你可敢接受?”
“定不负众望。”
王廷相很简单的回答。
但铿锵有力。
王廷相担任科道官员,巡按地方的时候,可是雷厉风行,属于改革派官员。早年就对于土地问题提出过解决办法,希望朝廷丈量土地。只不过明孝宗、明武宗都没有接受而已。
此次张璁决定清查宗藩土地,王廷相当然是当仁不让。
张璁看向了唐龙,道:“唐司长,我希望土地司可以配合王巡抚,完成此事。”
“土地司一定全权配合王中丞。”
“王巡抚,我只能给你一年时间。嘉靖七年,一年之内你们必须要完全清查宗藩土地,要掌握完整的数据。”
“是。”
张璁在湖广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最重要的时刻。
而且张璁知道,自己在湖广的时间不可能很长,所以张璁是争分夺秒。前两年张璁除了熟悉湖广之外,主要是清查边缘农村地带。从今年开始,张璁要啃硬骨头,宗藩、士绅。先对宗藩开刀,然后对士绅开刀。
“林布政使,去年种植的玉米情况如何?”
“亩产倒是不低,一亩地普遍超过两石,有些土地能有三石。但百姓种植的愿望不高。湖广主要是种植水稻,饮食习惯也是以大米为主。”
张璁点头。
张璁是浙江人,从小也是吃大米长大的。后来到了北方,不习惯吃面食。现在种植出来的玉米,大明百姓更是不习惯吃。因此让他们种植玉米,也是困难重重。
更何况是湖广这边师种植水稻的好地方。
张璁理解。
不过张璁还是道:“玉米这种高产作物,是要防备灾荒之年的,不能放弃。布政使司要划出一些耕地,当然不要动种植水稻的上等田,主要是那些下等田。或者是一些山田之类的,可以种植这些玉米,增加产量,用于防备灾荒。”
张璁看中的不是玉米的粮食作用。
而是为了防备灾荒的。
大明朝这么大,每年都会有不同的地方受到灾荒。湖广这边每年的灾害也不少。你都是灾民,还想吃白米饭不成?好不好吃不说,能够填饱肚子,不饿死就可以。
玉米这种高产作物最好。
“我下去部署。”
“不需要太多,但也不能太少。太多,就会影响正常的水稻种植。太少,就没有作用。”
“总制,下官认为官府这样部署不合适。”
王廷相开口反对张璁的安排。
张璁看向了王廷相。
来湖广两年,张璁对于王廷相印象还可以。这是一个很有能力,主要是非常有想法的官员。当年担任科道官员,巡按地方的时候,王廷相提出过丈量土地,提出过军队应该从基层士兵当中提拔一些武官,也提出改革地方官府对于一些案子“久拖不决”,对犯罪嫌疑人长期关押的问题。
很多都是非常有想法的,也是非常符合现实的。这两年和王廷相一起工作,张璁发现王廷相提意见很出色,自己处理事情也非常出色。所以王廷相提出反对,张璁没有生气,反而是倾听王廷相的意思。
王廷相对张璁道:“总制,一旦官府强制性的下命令,下面的官员为了表现自己,一定会强迫百姓种植玉米,这样反而会影响湖广的粮食产量。这样得不偿失。下官认为朝廷可以引导百姓种植玉米。如减免一定的税收,朝廷用一定的价格购买他们手中的玉米进行存储等等。”
张璁想了想,好一会慢慢的点头。
道:“堵不如疏。强制为之,不如以利诱之。这样,此事布政使司好好考虑一下。看看如何引导百姓种植玉米,还不影响湖广水稻种植。我想只要好处足够,让湖广百姓在山田这种地方种植玉米,应该是可以的。”
“下官回去之后,在春耕之前一定制定一个完善的计划。”
“好。各位,今年对于我们尤其的重要。若今年的改革能够顺利完成,那么湖广就能够涅槃重生,成为皇上期待当中的大粮仓。湖广到时候不仅可以自给自足,还能够给周围省份足够的粮食,也可以给朝廷足够的税收。到时候在座的各位,都是湖广的功臣,朝廷的功臣。”
张璁算是进行最后的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