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第三十二章(2 / 3)

加入书签

赵佗不确定地想:按照陛下的性子,应该不会杀我吧?或许会给我定个几年拿下百越的“小目标”?

【在写给赵佗的信里,刘恒开篇就介绍自己的身份:““朕,高皇帝侧室之子也,弃外,奉北籓于代。”】

【像刘恒这样不是按正常程序继位的皇帝,应该对自己的身份很敏感,轻易不会提起自己侧室之子的身份,毕竟提一次就会提醒别人他的皇位来得不是那么名正言顺。可是刘恒不仅提了,还提得很坦然。】

【赵佗对吕后不满,刘恒放低姿态,表明侧室之子身份的同时又拉近了和赵佗的关系。因着这句话,赵佗接着看下去,结果刘恒就图穷匕见了——朕已经派人去慰问你在真定的兄弟,你的祖坟朕也派人去修缮了。】

【慰问还是威胁,大家自行体会,反正赵佗看完这封信后就归顺大汉了。虽说这里面也有当时局势的因素在,但不可否认这封信写得好啊。】

【如果能不靠战争、不让百姓受苦就能让赵佗臣服,那他刘恒姿态低点又有何妨?】

宋真宗赵恒肯定地点点头,他签澶渊之盟不就是不想打仗、不愿让百姓受苦吗?

能花钱解决的事为什么不做?

想到这里,他对视频的不满又冒出来了:他不也没让百姓受苦?怎么提到刘恒就是夸,提到他赵恒就是损?

-

【“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咱们现代知道日食只是一种天文现象,并没有什么特殊意味,但是在古代,日食被认为是不吉利的象征,一旦出现,便意味着君主无德,这个时候天子要么是下罪己诏,要么找个背锅侠。】[2]

光屏之上,时间来到汉文帝二年十一月。

如圆盘一般的太阳高悬于天空之上,苍穹之下,大汉的百姓如往常一样劳作生活,这好像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天。

突然,天地间的光亮黯淡了一些。

慌张的百姓们环顾四周,想知道发生了什么,民间乱作一团。

直到有人颤着手指向天空,众人才抬头发现那块不知何时出现在太阳上的阴影。

天狗食日!

光屏内的大汉百姓跪在地上哭嚎,祈求老天饶恕。

【而下罪己诏就是刘恒开的先例,他是华夏史上第一个下罪己诏的皇帝。在天生异象、百姓恐慌之时,为了安抚民心,在意名声的汉文帝主动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3]

【有刘恒的对比,再看看某些皇帝……】

其他皇帝什么反应不说,之前被江夏点名的汉成帝刘骜不自然地咳了一声。

-

【对古代百姓来说想过个安生日子很难,天灾人祸总是来得猝不及防。刘恒无法避免天灾,那他就只能尽可能地让百姓避开“人祸”。】

【刘恒执政期间的赋税有多轻?汉文帝二年正月,刘恒亲率百官耕种,赦免拖欠县署的粮食的百姓,九月下诏今年只征收田税的一半。】

【十二年,刘恒再度下诏免除农民今年一半的赋税。十三年,免除农田赋税。驾临太原时,免除晋阳、中都百姓三年的赋税。】[4]

【主打的就是一个减减减。刘恒不仅帮百姓减负省钱,他自己也厉行节俭。】[5]

【他想建造一座露台,得知造价百金,抵得上十户中等人家的资产便不再提此事;刘恒令宠妃衣长不得拖地,宫中帷帐不绣花,为的就是省钱省布料。当然,他不是那种让宫妃节俭、自己享乐的人,他本人的穿着也相当简朴。】

【在他驾崩之前,特地下令丧礼不能太过隆重;服丧时间不能太长,国丧期间不能禁止百姓喝酒吃肉和办喜事,他担心打扰百姓;参加丧礼的人不能大量披麻戴孝,不然布料全都拿来做丧服,太过浪费;在他的陵墓之中,陪葬品都是陶器。】[6]

某些朝代的百姓听见那几声减减减,心里那叫一个羡慕。

减一半、减三年听得他们一愣一愣,他们头上的皇帝老儿要是像汉文帝这样就好了。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本就觉得赋税繁重的百姓看完文帝时期的赋税后,心里更不平衡了。

-

【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上,对刘恒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