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自然:天文地理(4 / 5)
停地翻着那些熊猫的视频,越看越上头。
有不怎么去珍兽园的皇帝就感慨:
“这些貘看着怎么那么憨?”
走个路都能把自己摔懵,完全不像介绍里的那么凶猛。主持人还说它咬合力、奔跑速度在熊类里都是名类前茅的,完全看不出来啊。
这个时候,就有看书多的人想起来了。
“貘好像是蚩尤的坐骑来着,蚩尤就骑这玩意儿和炎黄打仗?那输了不冤啊。”
他身边的人嘴角一抽:
“你从哪儿看的?史书可没记载过蚩尤的坐骑是什么。”
那人挠挠头:
“那可能是我看了什么野史吧。”
有了解内情的同僚忍不住开口道:
“你那个充其量算民间传说,野史都称不上。”
他是专门在翰林院负责编撰书籍的,对各类文献看得都比较多。所以哪些是野史、哪些是正史、哪些是志怪小说、又有哪些是民间传闻,他立刻就能分辨出来。
那人惋惜不已:
“居然是民间传闻,那就不能请天幕问一问蚩尤本人,打仗的时候有没有被貘带着一起摔倒了。”
他的同僚:
“……天幕不是说从夏朝开始选取的世界吗?哪来的蚩尤在看天幕?”
他甚至怀疑,夏朝人能不能看懂天幕。
因为这个天幕是后世之人弄出来的,而非神灵。后世只能根据书籍记载来还原各朝各地的语言读音,但夏朝它没有记载啊。
所以夏朝的语言,恐怕是个迷。
系统表示:不,我还有语言翻译组件。就算一开始听不懂,让子系统去实地熏陶一下,时间长了也能学会那边的语言。
有子系统作弊就是这点好,可以加快学习进度。之前系统说完长寿秘诀后消失的半个月中,干的事情里就有这么一件。
也就是说夏朝的语言已经勉强破译了。
不过夏朝没有文字,所以它们看天幕确实挺吃力的。基本和不识字的百姓差不多,要靠语音朗读。
而且更糟糕的是很多词汇他们也听不明白,特供版的语音翻译十分冗杂。
总之,夏朝人包括不少商朝人,看天幕就是顶多看懂十分之一,当个乐呵了。
申猴在讲述完之后,又着重讲了一下环境破坏后治理补救的方法。
比如沙漠和黄土高原的防风固沙,说起来这个也不是现代才开始有的问题了。西域沙漠就是古代的时候渐渐形成的,和西域那边的居民过量种地消耗水资源也有关系。
而黄土高原则更复杂一些,除了有砍伐树木这个原因之外,其实还有气候变化。0度线从黄河流域南移至长江流域,北方变冷,树林生态也变得脆弱了许多。
近年有一些学者认为,黄河上游的植被重新繁茂起来的速度超过了人类植树造林的效率,应该是和气温上升有关。因为气候在慢慢向上古时期贴近,所以曾经消失的树木自己也在生长回来。
申猴将开封地区的黄河横切图展示给了所有人看。
【由于黄河上游树木缺失,水土流失严重,很多沙土被河流一起带到了下游,导致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越堆越厚。】
这个横切图简直堪称恐怖,河水的高度远远超过了开封城地面的高度。不仅是河面高度,就连河床高度都比地面高了7米多。
河道两侧纯靠高高的堤坝阻拦河水,万一堤坝出点问题,就是水淹全城的下场。
这样的情况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而是从古代就慢慢积累下来的。古人也不是没试过处理河底沉积的泥沙,但这太难了,要不然也不会变成现在这样。
治理黄河和治理沙漠两个大麻烦丢出来,搞得皇帝们一个个都头大如斗。
沙漠他们还能放放,反正大多在西域,也不是中原腹地。黄河不行啊,开封可是中原的重要城市。
而且不止开封,黄河流经的区域重城一个接一个。要是各个都像开封这样出现地上悬河,那太恐怖了。
申猴抱歉地表示:
【后世自己都没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也没有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