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小说大纲(转)(2 / 4)
功。不过,编辑都知道,这样幸运的事情,一辈子未必能碰得到一次。
2。构思不成熟就动笔
故事与人物关系、人物命运没有考虑清楚就开始动笔写下去,试图在写作过程中寻找灵感——天才如金庸者,也不敢采取这个办法。
如果不怕白写,这样也未尝不可——只当是练笔。
如果小说稿被出版机构看中,但又需要大力修改,岂不是很麻烦?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写一个3000字的故事大纲,把基本的核心故事情节写定,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也能有所表现,然后跟出版机构的编辑协商修改——改3000字的大纲总比改十几、几十万字的小说容易多了。
当然,编辑审读起来也容易。:)
“我画了一个图表,先将金庸笔下所有女主角的外貌及性格都详细列出来,非常的费劲,但异常的有趣。”——这是亦舒做过的研究。
多进行一些这样的研究训练,写作者就对自己要写的人物有了更多的把握。
3。“后面写得好”
投稿者问我阅读感受的时候,我有时候会说:“开头不够吸引人。”有些投稿者会说:“后面写得好。”
我们都不能在书店里拉着丢弃书的读者告诉他:“后面写得好。”
开头不好怎么办?很简单,重写。
柏拉图写《理想国》,据说开头改了90次;密切尔写《飘》,开头改了十几次;《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托尔斯泰也是数易其稿。
还有人跟我说:“我这么着已经很不错了啊!”我回答他的是:“一个人长得1.90米的个头,确实挺高的啊,但要去NBA打球,似乎还不够。”
要想让陌生读者读下去,一定要在开头就牢牢抓住他。否则,后面写得再好,读者也没有机会看到了。
参看附录3“开篇如何立即打动读者”。
4。人物基本是“无事忙”
事件对于人物的意义,每个人评价不同。有些人看来十分刺激、百分新奇、千分复杂、万分重要的事情,在另外一些人看来却寡淡、寻常、简单、无谓。在这样的读者看来,很多小说的主人公基本就是“无事忙”。
比这稍好一点,是主人公在忙活若干件小事,比如做生意吧,今天签了个一万块的单子,明天签了个八千块的单子,后天又找了两个助手……
有人跟我说:这就是生活啊!《红楼梦》不就是这么写的么?
是,这就是生活。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愿意花钱费时去了解这种生活。
《红楼梦》MS是这么写的,曹公“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几乎每一个句子都耐得住咂摸,时见曹公自创的句法。不看故事,就单为其文字,我也愿意买一本经常看看。
没有重大事件发生的小说,对语言和人物的要求要高得多。作者用一支魔术师一般的笔,化平凡为神奇,吸引读者一直追着看下去……这样的小说,对作者和读者来说,都是奇妙的体验。
5。试图“平地起高楼”
我上大学的时候,老师教我们做论文,第一重要的是,要查阅文献资料,看看你做的这个题目,前人已经取得了什么成就。如果前人已经把这个题目做尽了,那就换个题目;如果前人还有未曾尽善尽美的地方,我们就在前人的基础上提高一点,或者补充一点。
我觉得,构思小说时,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大部分的故事模式和主题,都已经有作者写得很精彩了。一个新手,没有去认真了解,写出来的故事,在新鲜度和深度方面都不够。在我看来,这就是试图“平地起高楼”,要想获得成功,基本靠运气。
有的时候,我们会想,别人造“宝马”,我们造“宝来”,不是也有市场吗?但文艺的规律,似乎和一般商品有很大的区别。用唐德刚先生的话说,就是“赢家通吃”:第一名拿走所有的奖品。
霍金在上大学前,决定要学习物理学的时候,他的父亲建议他学医。老霍金说,物理系毕业生,如果不能成为一流的科学家,只好去做中学教师。而医生呢,即使是三流的医生,也有很好的收入和社会地位。
当一类题材的小说流行时,我们往往看到,即使是不很高明的作品,也获得了较好的市场。事情似乎是这样,但还要看到,就好比给《红楼梦》写续书一样,有很多还算有才华的人在做这件事,最后胜出的是高鄂。高鄂虽然不如曹雪芹,但比其他写续书的作者来说,到底是要高明很多了。
模仿之作,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成功。
文字粗糙
我相信我能分辨“文字粗糙”与“文笔粗粝”的区别。一个相貌粗豪的剧中人,登上舞台之前,仍须极为细心地化装,以达到那样的效果。李后主的词“粗头乱服,不掩国色”。呵呵,作词有李后主水平的又有几人?
特别要说明的是,有些作者文风细腻婉约,但文字仍然非常粗糙,读起来有碜牙之感。
这就好比是,一个姑娘没有化妆就出去见人,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