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寻找李二身后的高人(1 / 2)

加入书签

ps:持续更新中,请各位大大有票投票票支持一下,没票的点点收藏!!!皇榜一出,长安城门处,顿时被围得水泄不通,甚至朝廷加急派了几队禁军维护秩序。不过,很快,人流急匆匆的离去。很多百姓却不以为然,甚至有些人还在心里暗骂李二好大喜功。毕竟,在他们眼里,这些妻妾成群、仆役如云的权贵富贾,宁可让粮食堆积在粮仓中发霉,甚至扔掉,也不愿施舍给灾民一顿稀粥。这群为富不仁的家伙,捐一点钱,就要给他们立功德碑,简直不知廉耻!口中不由轻轻一啐,心中满是不愤。关中好多百姓因家中主要劳动力过世,只剩妇孺老幼,根本吃不上饭,有的甚至饿死。如今离秋收尚早,赈济灾民远远没有结束,现在就立碑颂德,百姓当然不乐意。百姓私下暗骂的时候,长安城附近州县的士绅却燥动起来,有的甚至纷纷关起门来破口大骂。说李二貌似温尔雅、英明神武,谁知道却是个如此阴险奸诈之辈。他们士绅没有募捐多少钱粮,名字往石碑上一刻,岂不是要让天下百姓骂上几辈子!虽然都是些无知的升斗小民,喊破喉咙他们也不会当回事儿。可关中的百姓可都是乡邻,属于同根同源、一衣带水的关系。这要是为富不仁,漠视乡邻的流言传播出去,自家的名声可就要毁了。而且是遗臭万年那种!这对于把名声看得比性命还重要的士绅,这可是仅次于抄家灭族的祸事。心中哪怕是再不满,发泄过后,还得赶紧弥补。如何弥补?倒是简单,不就是怕自家捐的钱粮太少,被百姓唾骂么。那就再多捐点就是!对于这些世家、权贵、富贾来说,其他什么都不多,就是钱粮多。累世积余,几乎都是家资百万,拿出点钱粮来捐赠救济百姓,其实一点问题都没有。只是看愿不愿意拿出来而已。此时,李二石碑一立,不愿意也得愿意。除非想子子孙孙都被关中百姓戳脊梁骨,喷口水。于是心中一横。既然非捐不可,那就干脆多捐一点。反正捐一千贯也是捐,两千贯也是捐,何不趁此机会,将坏事变成好事。就当是破财免灾了!假如一不小心捐出个头名出来,自己独占鳌头,名字刻于石碑最顶端。以后关中百姓岂不世世代代敬仰。即使天下百姓看见这块石碑,也都会竖起一根大拇指,赞一声某某德行无双,义泽百姓。所以,理所当然,原本冷冷清清的长安府衙募捐处,顿时人声鼎沸,车扬马哮。李二稳坐太极宫,一边喝着茶,一边听着内侍的汇报,连奏折都暂时懒得看,嘴角都快咧成了某个动画人物,真怕他吃饭时合不拢嘴。根本不用多费唇舌,城中士绅富户便运着一箱一箱的银子、铜钱,一车一车的粮食,蜂拥而至。一家比着一家,一家赛过一家。更有甚者,刚刚送来几千贯,闻听别家比自家多,便又急忙再送去几千担粮食。仿佛那钱粮都是大风刮来的,虽然不一定能独占鳌头,但也总不能落在最下边吧!短短半日,府衙的钱库堆满了,粮食更是没地方堆放。只好向朝廷求援!最后一合计,铜钱、布匹、绸缎、粮食等共计1000多万贯。尼妹,这可是差不多相当于大唐快一年的赋税,这些士绅真他妈有钱!心情激动的李二,意气风发,大笔一挥,于城外设立粥棚,受灾百姓可免费吃食。对于家中丧失劳动力的百姓更是重点关照,发钱、发粮,至少撑到秋收。有了钱粮,积极性就高,自信心就大,一场轰轰烈烈的灾后扶贫扶弱工作有序展开。直到此时,功德碑的深层意义才被有识之士剖析出来,瞬间流遍于市井之中。百姓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陛下的用意在此,是我等小民有眼无珠,误骂圣上。将如此精妙的计策当成好大喜功,实乃不该。一时间,百姓皆称颂李二乃千古少有的名君,将他的声望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圣君之名,传遍天下。以至于有传言,李二晚上睡觉,有时候都会从梦中笑醒!当然,这世上有阳就有阴,有喜就有忧。当李二满脸欣喜的时候,世家这边却罩着一层阴霾。戌时,长安城内已经禁宵,夜色逐渐笼罩这座古城。此时,长安城城东的一处宅院门口,不时有人影浮动。府内正堂旁边的小房间里灯火通明。几个衣着华贵的男子盘坐于榻上,双目紧闭,相互没有交流,好像在等待着什么。很快,一名微胖的中年男人在管家的带领下走了进来。进入房内,直接坐在了主位上。定睛一看,这名微胖的中年男子不正是赵国公长孙无忌么?此时已经禁宵,为何他会出现在此地?长孙无忌坐下后,扫了一眼关陇世家的这几位当家人,韦氏代表韦巨源,杜氏代表杜正伦,裴氏代表裴律师这几个世家在关陇贵族里是排在前列的。可以说,屋里坐着的这些人,代表了整个关陇贵族最顶尖的力量。他们任何人剁一剁脚,在关中地区都会抖上三抖。当初这些关陇世家拥护李世民登上帝位,可谓是居功甚伟。自然,他们得到的好处也是最多。李世民登基十年来,关陇贵族的势力一时无两,风头盛极,连李世民都要礼让三分。虽然长孙无忌作为关陇世家的带头人、联络人,他也不敢轻视在座的每一个人。可以说,在座的每一位,身后所代表的世家,底蕴都并不比他长孙无忌差,更有甚者还要强一些。干咳一声清了清嗓子说道:“诸位,我们关陇世家此次损失惨重,你们有何看法?这次请几位前来,就是商量如何避免以后再次出现有损我们关陇世家利益之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