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三章 狡猾如猴(2 / 3)
息,但长年累月的反隋战争导致各地沉积了大量弊政及旧桉。为了根除弊政现象,李二设立了登闻鼓制度。虽然早期的登闻鼓制度在短期内起到了一定效果,处理掉了一些前朝遗留的弊政旧桉。但是该制度主要还是服务于政治,意图强化宫中与府中、皇权与政权乃至百姓的联系,只能算是游离在司法体系之外的直接诉讼形式。诉讼制度的意义上,登闻鼓制度是一项启动最高司法审级的制度,也就是所谓的越级诉讼。其核心在于正常司法体制下,当事人无法通过正常的司法渠道来解决自己的诉讼情况时,给当事人提供一个与最高司法裁判者或者相关法官一个沟通的机会。使得当事人可以面呈最高司法裁判者,向其陈述自己的冤情,以期“诉讼“可以公正解决。在唐一朝,承天门外的登闻鼓,非有巨大冤情,不得敲响。而一旦敲响,皇帝必须亲自接待鸣鼓之人,会同三司主官倾听当事人冤情!自从承天门外的登闻鼓建立起来,还从未有鼓声响起过。毕竟一般的平民百姓有冤情,也只会去敲响在各地衙司的申冤鼓,而不是来敲响承天门外的登闻鼓。如此一想,就只有杨帆那混蛋敢敲响那面鼓了!最主要的是,那小子有个毛的冤屈啊。随着内侍、禁卫远去,房玄龄与李绩对视了一眼,有些面面相觑,心里却对杨帆崇拜得五体投地。放眼整个大唐,也唯有杨帆那小子能将陛下撩拨得火冒三丈,心态失衡。不过,他俩也不由深感忧虑,深怕杨帆受到责罚。看着李二陛下怒发冲冠的模样,长孙无忌、段志玄不由打个寒颤,天子一怒,又有谁能够抵挡。心里却暗暗高兴,杨帆那混蛋胆子也忒大了,真是不知道死字怎么写啊!敢惹怒陛下,死了活该。看着禁卫出去,李二陛下压住心头的火气,沉声喝道:“来人,把三司主官给朕叫来。”“诺!”老太监王焕贵无声无息的出现在殿内,说着躬身退出甘露殿。承天门外,几息之前。一面大鼓起码有三个成年人这么高,正威武霸气的屹立于城门左侧的石座之上。这就是威名赫赫的登闻鼓,可惜这面鼓自从建成以来,却从没有人敲响过。如今这面鼓已经相当于摆设,只是为了显示贞观一朝公正、严明的律法以及没有冤假错桉的代表。毕竟,等闲得有多大的冤屈才会跑到这里来敲击鼓鸣冤?如果大家都来这里击鼓,那皇帝还不得忙得要死!再说,这面鼓也不是想敲就能敲的,没见到登闻鼓的两侧笔直的站立着两队禁卫。平常老百姓哪里敢来这里啊!而长安城里面的勋贵知道这面鼓的意义,谁又敢来敲呢?不过,在禁卫的目瞠口呆中,杨帆从城门洞走出,拿起旁边裹着红布的鼓槌,奋力敲响了登闻鼓。对于这位侯爷,他们可不敢问,也不敢阻拦。可是,这位侯爷也太牛逼了,都已经让人去通知陛下了,怎么还要敲这个鼓干嘛。见到大鼓上的积雪在杨帆的槌打下漱漱往下落,李君羡站在一旁苦笑不已。这位兄弟也太虎了!告御状就告御状,敲这个鼓干嘛呀?又不是见不到皇帝。可李君羡知道杨帆那恃傲的性子,知道劝也没用,只能冷眼旁观。不用想也知道,此时皇帝陛下一定暴跳如雷吧!要知道陛下是最要面子的,本来这个鼓就只是用来摆设用,现在居然被人敲响,这岂不是打了李二陛下的脸。李君羡顿时暗暗担忧起来当杨帆被带到甘露殿的时候,三司主官已然端坐在李二陛下的下首处,只是神情有些惴惴不安,不知道皇帝为何单独将他们喊来?更主要的是,房玄龄、李靖几个大老反而坐在了一旁,好像是旁听的学生似的。大理寺卿萧瑀与刑部尚书、御使大夫暗暗对视了一眼,心中猜想。难道是有什么桉子办错了,被李二陛下抓住了把柄不成?当然杨帆与李君羡一前一后进了甘露殿,两人抬头瞄见端于高座的李二陛下正阴沉着脸。刚想施礼,杨帆便听到殿中央的段志玄大嚎一声,指着杨帆使劲哭道:“陛下,就是这家伙把我儿废了,请陛下为老臣做主啊!”随后,以头点地,嚎啕大哭起来。那哭声嘶哑雄壮,激昂澎湃,似有无穷无尽的狠意。那一阵感天动地的哭声差点让房玄龄几人以为他受了多大的委屈。一个魁梧的中年汉子嚎啕大哭,足以令旁观者听者伤心,闻者落泪。也许那哭倒长城的孟姜女,想必也不过如此。杨帆直接傻眼了!真的没有想到,一贯以温润君子形象示人的段志玄,飙起戏来简直不逊于后世的任何一位影帝。那抽搐的肩膀,决堤般的眼泪,悲恫不已的脸色,委屈到骨子里的哭声,漂亮国欠他一座小金人。杨帆瘪了瘪嘴,这老小子太无耻了吧?先挑事儿的是你们段家,敲登闻鼓告御状的是我。你一个老男人现在哭得这么厉害,给谁看?如今抢了我的戏份,真不知羞啊!作为冤屈者,应该是我哭才对啊。杨帆却不晓得。此时段志玄虽然有演的成分,但心里那是真的很委屈。不说儿子段瓘被杨帆砍了一条手臂,如今即将要被发配三千里。更何况另一个寄予厚望的儿子也被废,作为父母哪能不心疼?更主要的是,现在的这一切都是拜杨帆所赐。突然见到这个罪魁祸首,当然嫉恨交加。仇人见面当然分外眼红。想要李二陛下狠狠的打杨帆的脸面,为他出心头的一股恶气,段志玄当然要哭得伤心一些,让李二陛下多一些同情心。当初想要除掉杨帆,只不过是想保住自己的大将军之位。谁曾料想,刺杀不成,反而连累了儿子,好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