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七章 出其不意(2 / 3)

加入书签

:“帝臣不蔽,简在帝心。”大意是说上帝的仆从不敢蒙蔽,这都是上帝所知道的。“帝”在夏、商是君王死后的称呼,在周朝则专指天帝、上帝。随着皇权的神化,后人也把皇帝简称为帝,遂用简在帝心表示被皇帝所信任。简在帝心是衡量一个人在皇帝心中的标准。如果简在帝心,说明皇帝已经知晓你的能力,并且注意到你,那你就离飞黄腾达咫尺之遥了。简单来讲,那就是皇帝看中你了!房遗爱不晓得这句话的来龙去脉,但是他有一个宰相老爹聪明啊!于是乎,几人你一句我一句,要么安慰,要么分析,这让杨帆有些意外。谁说这几位兄弟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来着,若真敢小看他们,真会阴沟里翻船。不过,自己的算计还是越少人知道越好,所以杨帆并没有把事情的原委说出来。但还是委婉的提醒:“各位兄弟的关心某铭记在心,不过有些事情现在还不宜透露”程处默几人也把酒一口闷了,接话道:“兄弟不用解释,有什么事只管吩咐就行,让那些看不起咱们的家伙知道咱们的厉害,我们跟着兄弟干就行”杨帆有些无语,刚刚还夸这几个聪明来着,一下子混不吝的性格又涌现出来,难怪被称为长安四害呢!新年休沐的日子又是一场大雪,长安城笼罩在一片极低的气压之中。在这寒冷的冬日,有一件稀奇事儿成为了长安城人人议论的饭后闲谈。据说,作为长安城最大的惹祸精,专挑勋贵和世家硬刚的憨货杨帆居然要出书了。而且还是由崇贤馆里的学士共同审阅通过的,这简直颠覆了众人的认知。虽然杨帆平时会做一些诗词歌赋,可著书传道这可不是一般的大儒能够做得到的。可杨帆这一个毛头小子偏偏做到了,众人惊讶的同时又有些好奇。要知道朝廷的一纸诏令下达,将杨氏启蒙学和杨氏算学作为了大唐学堂的启蒙学。同时决定,科举考试将从今年春闱考试开始改制,并制定出了详细的细则。这一次科举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举考试由一年一次变为每两年一次,也就是说,今年考不中的学子,下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就要等到第三年。第二,此次考试被录用的考生,将会取消吏部考核环节,由皇帝直接进行殿试进行排名。第三,今年春闱科考,不需要人进行举荐便可参加,而且考卷将采取糊名制度。第四,此次考试增加了农学等专业知识的考核,更加大了科举作弊的惩罚力度。考生作弊被查处,视情节之轻重会受到禁考乃至服徭役的惩罚,考官作弊被查处,轻则掉官,重则砍头。第五一条条一款款,写的清清楚楚,通过皇榜张贴之天下。这个改革的诏令一经下达,无数寒门士子全都欣喜若狂,甚至很多人买鞭炮进行庆祝。整个长安城变成了沸腾的海洋,随着诏令传遍天下,一股浪潮席卷整个大唐。这一次的科举改革的措施,可以说全部都是对寒门学子有利的。虽然刚开始实行,按比例来说,世家勋贵子弟的录取率可能还是比较高。但这套改革只要推行下去,就一定能逐步推翻了世家勋贵的垄断地位。科举考试变成两年一次,对于距离遥远的偏远学子来说,这可是一个福音。特别是对寒门学子,他们来一趟长安,一来一回可能都要一年左右的时间。这对于财力还有身体素质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如今改成两年一考,寒门学子就有足够的时间准备考试。取消举荐制度和吏部考核,改成由皇帝进行殿试,不仅增强了皇帝对于学子认知,又打破了吏部任人唯亲的传统!其实这些改革,目的只有一个,构建一个相对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以前的科举考试,寒门子弟很少有人举荐,除了寒门学子的人才确实很少以外。另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寒门学子根本没有接触官员的机会,这就大大打击了寒门学子学习的积极性。毕竟,在此之前,主考官的权利实在是太大了,而且主考官都是世家的官员。这些主考官看谁顺眼或者是谁走了世家的门路,主考官就会录取谁。而现在,直接将考生的名字糊上,最后又有皇帝亲自进行殿试,这就减少了徇私舞弊的机会。大家就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提高了寒门学子学习的积极性。这一系列的改革,如何不让那些寒门子弟欣喜若狂?而作为主持此次科举改革的杨帆则被推上了风口浪尖。皇帝甚至被无数寒门学子以恩师相称,而哪些世家,则对李二则是咒骂不已。这简直欺人太甚,皇帝这是在撬世家的墙角,是在绝世家的后路。五姓七望,是这时代势最大的几大世家,而其他大大小小的世家更是数不胜数。作为世家的代表,清河崔氏、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这七大世家,都有着上千年的传承。即使中原王朝更迭了不知几代,但是这些世家却依然屹立不倒,可见其强悍。最主要的是,这些世家相互通婚,关系盘根错节,他们甚至敢不把皇族放在眼里。李二陛下曾经想让太子李承乾求娶崔氏嫡女,可结果被崔氏断然拒绝,这也更加坚定了李二陛下削弱世家力量的决心。原来这些世家看不起有着胡人血统的李二,而现在他们从这次科举改革中感到了危险。五姓七望,家族祖地分散在各处,但是他们每一家都在长安城中都有诺大的产业,有着家族中举足轻重的嫡系子弟坐镇。他们的任务就是时刻关注朝堂动向,在有意外事情发生的时候大家能够及时的沟通联络,制定出最佳的应对方案。在科举改革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