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七章目的(2 / 3)
赶紧解释:“请陛下明鉴,微臣一心为国,并无半点私心,赵国公心胸狭隘,以私废公,显然是包藏祸心,赵国公心里有愧才会不敢面对,可见只有小人才会这么小心眼。”“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千百年来,历代先哲智慧之结晶,每一个字都是千锤百炼,短短几个字却蕴含了精辟的人生哲理”“赶紧给朕闭嘴,真当朕不知你们两人那点小心思?”李二陛下没好气的狠狠瞪了杨帆一眼,不满地道:“为官者,应当心胸坦荡,容常人之所不能,在国家大事面前,更应该谨言慎行,不能掺和私情。”“你与长孙冲不对付而故意不让他加入到科举筹备小组,此乃人之常情,朕不会责怪与你。”“但君子不以私怨恶人,在大事面前更应该抛弃前嫌,一切都从大局出发。”“从今以后,你小子给朕记住了,不可再次出现今天此等心怀叵测、任意妄为之举,否则朕绝不轻饶!”不知为何,面对杨帆这个混不吝的小子,李二陛下虽然有些生气,但并未动怒。哪怕这混球所作所为有时候实在是太过随心所欲,李二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概是因为所有人都对自己毕恭毕敬,敬畏代替了仰慕从而使得大家关系越来越澹化。而杨帆却能放下自己的帝皇的身份,只是以一个朋友相处的缘故,所以感觉到亲切。虽然看似对杨帆拳打脚踢,但是何尝又不是一种爱护?既然出手打了杨帆一顿,此事也就揭过去了。李二陛下总是想极力维护自己与各方面的平衡。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在是参杂了太多东西,总是不好把握。作为皇帝,李二天生便是一个孤家寡人,高处不胜寒!因此,对仰慕崇拜多过于敬畏的杨帆就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所以显得新奇。见李二直接把帽子扣了上来,杨帆还有什么解释的?更何况,即使解释也没用,最后杨帆只能一声不吭。看着杨帆耷拉着脑袋不回答,李二陛下心底暗叹一声:“对于刚才所商议的事项,朕倒没有什么异议!”“只是,你说把各种杂学增加到科举考试当中,并不会增加官员的数量,也不会增加朝廷的负担,你是否有言之未尽之处?”“陛下果然英明!”杨帆小小拍了一个马屁,将袖中的一个小折子递给李二陛下。李二陛下接过来瞄了一眼关于建立大唐百家学说研究院的建议和构想。看到标题,李二陛下显得有些新奇,一页一页仔细翻看。里面居然建设将各学说有成就和代表的人都招进成立的研究院。对这些人授于荣誉和相应的俸禄,并不给官位这让李二陛下很是意外。更让李二没想到的是,这项建议居然得到孔颖达、颜师古等人的支持。没人比李二更清楚这几个老顽固难缠程度,很是诧异杨帆究竟是如何将他们摆平的。让这些人同意百家学说的杰出代表与儒家学说并列于研究院,简直是天方夜谭。杨帆当然也看出了李二陛下心中所想,于是回禀道:“孔老等人是国之栋梁,是真正的学者,是化的传承者,对于把各杂学作为科举的科目,其实并不太抵触,只是有些质疑其重要性罢了,甚至对商道有些不以为然。”商道历来都不被重视,但凡读书之人,就并没有哪个瞧得起的,可商道却与国富民强息息相关。虽然商道与其他杂学在整个封建社会都没被重视过。更痛苦的是,商道同时还被其他杂学一同鄙视,简直是奶奶不亲,舅舅不爱的存在。直至到近代,商道才慢慢被人们所接受事实上,不要说商道,即使是算学这种纳入了科举考试范围的杂学,其实也很不受人们的重视。认为这些杂学都只是小道而已,完全忽略了其重要性。例如,唐朝贞观年间,归结前人经验,朝廷让算学、法学入科举,只要过关就可以做官,这可说是开了世界之先进风气。尽管那时杂学还不是很发达,但先把架子搭起来,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沿袭。到了晚唐,明算科等科目考试直接被取消,本有可能大踏步前行的杂学,顿时戛然而止。究其原因,还是杂学学习的人太少,而且前途不光明。因为,朝廷有规定,杂学博士的官阶品级最高七品,即使是李淳风这样的算学大师也只是七品芝麻官。杂学大老都是芝麻官,其他人哪里还有学习杂学的兴趣,于是干脆另谋出路。导致整个封建社会学习各种杂学的人越来越少。而建立研究院,是杨帆借鉴了后世某科院的模式,把各种领域最顶尖的人才招集起来为国家所用。真正算起来,各种杂学才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变革的主要力量。可为什么历代当政者都不重视以杂学为中心的教学,而是只注重玄而又玄的儒学呢?其实不难理解,主要是各种杂学不利于统治者的专制。华厦的语言化博大精深,一样的国学典籍,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每个统治者都能随便让人发挥,只要对自己有利,便可拿来为己所用,将其变成专制统治的护身符。儒学之所以有这样的功能,也是因为这些儒学是经过统治阶级的阉割和修改。相比之下,杂学就不行了!其实杂学才是让人认清世界本质的根本。至于杨帆要如何说服李二陛下建立研究院。其实很简单,他只是问了李二陛下几句话。“陛下以为,如果没有商道,凭借那些手里捧着四书五经孔孟学子,需要多少年才能够让税赋增长到3000万贯?才能将大唐帝国发展得繁花似锦震古烁今。”不得不说,杨帆抓住了李二陛下好大喜功的命门。如今是怎么治理国家的?作为帝王,李二陛下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