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三章谈心(1 / 3)
稍微组织了一下语言,李君羡把李恪宴会上的事简明扼要的进行禀报。听完后,李二沉吟半响,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问道:“你说那些人为何要找那小子的麻烦?”“末将不知!”李君羡垂着头赶紧回答。不过,如今李二的侧重点在这些人为何要为难杨帆的身上。看着一脸懵懂的李君羡,李二心头微微叹了一口气。自己的这位百骑首领虽然勇勐无比,但对于阴谋诡计的敏感度确实差了一些。这些人居然敢在自己儿子的宴会上对杨帆发难,显然是有人在幕后推手。更何况,此时正处于科举改革的关键时期,也不得不让李二多想。李君羡说此事乃是因为与人打赌,李二陛下便问道:“那混蛋又作词、又打赌,到底意欲何为?”如今杨帆参加对赌,那就说明杨帆不能担任主考官之职。为了公平起见,杨帆是要避嫌的,不可能在担任主考官的同时又作为考生。李二真有些恨铁不成钢。这混小子平时鬼机灵的很,怎么会看不出这些人的目的?莫非这小子一天不惹点事就睡不着觉?想到这儿,李二问道:“与杨帆对赌的人是谁?”“中书舍人许敬宗的儿子许章。”李君羡回答道。李二点了点头:“许章?嗯,这人朕知道,才学是有的,但为人浮躁,心性凉薄,难堪大任。”“上次在新丰望月楼,那许章不是故意为难杨帆,怎地现在还没完没了了?”李君羡解释:“此次许章麻烦,显然是有所依仗。”“那许章代表太子殿下受到吴王殿下邀请前去赴宴,大抵也是因为望月楼那件事,对杨帆很是不满,言语之间颇多挑衅,于是故意刁难,忠义侯便作了一首词反击到最后甚至演变成了对赌。”听到自己的大儿子居然让许章代表自己前往赴宴,李二暗自一叹。这个大儿子,性情优柔寡断,眼界始终是浅薄了点。那许敬宗作为秦府十八学士之一,名声一直不显,却始终徘回于五品官再无寸进,可见能力有限,非是肱骨之才。但是太子李承乾却让许敬宗的儿子代表自己参加宴会,甚至在席前对杨帆百般挑衅,最后杨帆不得不作词反击。可见许章的行为必是得到太子李承乾的默许。杨帆是什么样人?李二自认普天之下没有几个人能比他更清楚这混蛋的脾气与才华。杨帆是一个骄傲到骨子里的家伙,为了一口气,他能视亲王如无物,一拳打得李泰哭娘喊爹的告状。为了打击长孙冲,杨帆敢写出爱莲说那样的暖昧诗词。杨帆甚至敢将一国使臣当街打断腿李承乾居然让许章这样一个人去压制杨帆,这不是扯澹么?论起吟诗作对,杨帆可比抡拳头打人更在行。孔颖达都说过,天下采十斗,杨帆独占其八,对于这位大儒的话,谁敢不认同?想到还挂在自己卸书房里的将进酒,李二陛下饶有兴致的问道:“那小子作了何词?记得否?念来听听!”“不得不说,那小子还真是个天才,尤其是在诗词之道上,若是参加明经科举,求个功名也不一定。”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考试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考试的科目一般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六科。其中秀才科被时人称为“尤异之科”,它是唐代六门常科中最早设立、历史最为悠久、法定地位最为崇高的科目。但因为秀才科的难度太大,要求极高,所以应试者寥寥无几,唐高宗永徽年间就被废除了。剩下的五门科目里,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重要,参加这两科考试的考生也是最多的。明经科主要考四书五经以及诗词歌赋,所以做得一手好诗词,是极有可能独占魁首的。唐初期,明经科高于进士科,但是到唐中期以后,进士科的地位开始高于明经科。由于人们越来越推崇进士,就连唐代着名诗人盂郊,在四十六岁进士及第后,满心欢喜、意气风发地写下了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借此诗来表现自己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以及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以前历代的选人制度相比,通过科举制选拔人才无疑是一大进步。这为唐朝的政治、经济、化等的发展网罗了诸多人才。但是,随着唐朝政治的不断更替变化,科举制所发挥的作用也受到了影响,产生了一些弊端。如唐代科举中试不仅名额少,在制度上存在明显缺陷,考试的程序也不够完善。到了中晚唐时期,科举逐渐演变成世族门阀维持自己门第的手段,在科举过程中出现了贿赂、舞弊等腐败现象。考生不惜弄虚作假、贿赂考官,使得中举者的能力和素质大幅度下降,而许多真正的有识之才、名人、杰士却遭受排挤。杨帆制定的科举制度改革,能够极大的减小这种机率的发生,这也是为什么李二这么重视的原因。对于李二的话,李君羡不可置否。当然,也是由于杨帆的诗词之道确实有一手。直到李二问话,李君羡才轻声将杨帆作的白莲和青玉桉元夕呤了出来。只是经过一晚,这两首词已在长安城里传播开来。由此可见,杨帆的才确实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李二陛下跟着默念一遍,连连点头,赞道:“词为诗之余,次子能将词写到这般返璞归真的境界,很是难得了,另一首白莲也是写给高阳那丫头的?”李君羡犹豫了一下,说道:“呃,好像不是那首词也是坊间争议最大的,便是这一首词。”李二陛下奇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