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八章 强国论(2 / 3)
,打了个哈欠。因为筹备科举考试事宜,这几天都没怎么好好睡觉。好几天都没回家搂着美人睡一觉,心里着实有些憋得慌。考试进行很顺期间自然也有那些水平低劣滥竽充数的考生,答不出试题急得抓耳挠腮。那些偷偷伸着脖子去瞧别人的答桉的,被李义府义正言辞的警告,顿时吓得惊惊战战。其实这些考生是有些多心了!这次的科举考试与其说是一场考试,不如说是一个过度,是一场秀。是李二陛下对于世家门阀的一次妥协,来换取以后真正意义上的科举考试能够得到这些世家门阀的支持,至少不会明目张胆的反对。既然是秀,那又何必过于严坷呢?先前的检查,只不过是想表达一个意思。以后的科举考试,将会是这个样子,公平、公正谁也别想浑水摸鱼!既然态度表达了,想必那些世家门阀也都不是傻子,自然看得懂自己的意思。严格意义上来说,杨帆作为主考官的任务已经完成。现在就只是与那些世家子弟的对赌了!想到这儿,杨帆把注意力转到了考题上。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考试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考试的科目一般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六科。其中秀才科被时人称为“尤异之科”,它是唐代六门常科中最早设立、历史最为悠久、法定地位最为崇高的科目。但因为秀才科的难度太大,要求极高,所以应试者寥寥无几,唐高宗永徽年间就被废除。此时高中秀才可不是明清时代的秀才关于秀人的相关考试,内容还是很多的,没两把刷子过来连报名都看不敢。毕竟录取的实在太低了!秀才科也同样分为三场考试,有三天的时间让考生做题。内容有作诗词一首,策论问题目,经史,时务,还包括四书五经内容关于诗词,对于杨帆来说不难,但这里面有很多问题,却也不能马虎对答。答题过程中会引用典故,但也不能随便用,其中还有经义章等等。总之,想要写得好,思路不能单一、疆化,要有自己的见解和理论,最主要得符合考官的思想。杨帆虽然作为主考官,却不是阅卷官,因此,答题得符合阅卷官的口味才行。这次阅卷是由孔颖达这些大儒以及房玄龄等朝中重臣联合组成。可以说这些人都是拥护李二陛下的改革派。考试的过程很顺利。第一天的诗词歌赋杨帆又做了一次抄公。第二天引经据典释义了一些经义,倒也规规矩矩。第三天的策论则是来源于孔子与子张的一段对话。题目来自论语为政篇第二十三章十世可知也。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大致意思是后面的制度大都是上面传承下来的。如果按照这个题目去理解,很容易将说成是支持一层不变的老古董一派。但杨帆却知道,按照这样的论点写下去,其实是不对的。这题目是李二陛下亲自出的,这位皇帝可不是保守派。况且,孔子也并非是坚定不变法的一派人,他其实并不反对变革。从这可知,这一道题目就是为了支持变革而出的。这时候若是写一篇保守的章,即便写得天花乱坠,妙笔生花,落在阅卷官眼中也不可能有成绩。所以杨帆知道怎么入手了!章的中心思想是支持变法,但也不能写太过于张扬。毕竟古代是很容易因言获罪的,因此要写得隐晦一些。若写得很直白,很有可能树立起很多敌,所以一定要严谨,思虑再三再下笔。虽然脑中有很多关于改革的章,但杨帆思维一番后,便有了主意。将以前看过的一篇章直接搬到了此处,那就是梁启超先生的少年强国说。大致意思是,要鼓励年轻人敢于创新,有改革的进取精神,蕴意了希望家国强大,繁荣昌盛的伟岸精神。当然,这篇章原是散,需要进行润笔。在杨帆看来,这篇章是支持改革和思想解放的。以此论点上在进行述写,既不张扬,也不过于夸张,更蕴含着改革之意。写了好一会儿,看到试卷上黑压压的清晰字体,又仔审核四五遍,确定没问题后才松了一口气。写章过程中没有丝毫的停顿,杨帆还是比较满意的。梁启超先生写这篇章琢磨了多少个日夜写出来的,估计他也没想到有人将他的章搬到了唐代的考场上。章中有一句比较经典的句子是杨帆最喜欢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用瘦精体写出来的更显了一种孤傲和精锐,完全体现了华厦民族勤劳的进取之心。即使不看章,仅是看字迹,就有一种迎面而来的锋利,让人印象深刻。杨帆抬头看了一下,旁边许多考生急的流汗,正在思虑如何定题,而杨帆已经写好了。这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好处。停笔后,三天的科举考试即将结束,也算是平稳度过。杨帆这么早考完,不得不说,提前答题完毕显得很无聊。其他考生也许不觉得三日很长,因为他们答题还嫌时间太短。考试中是不能交流的,写完只能自己待着。杨帆看着前方的隔板,偶尔听到前后方书生在小阁中唉声叹气的声音,显然是不难住了,这样压抑的气氛很不好受。作为规则的制定者,杨帆当然不能提前退场。如果不以身作则,谁还会把你的话当回事儿?看着百无聊赖的杨帆,李义府悄悄走了过来,惊讶地问道:“侯爷,这么快就写完了?”见杨帆笃定的点了点头,李义府眼中迸出了万丈光芒。作为监考官,他当然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