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震撼无比的朱棣(1 / 2)
“其实王朝周期律这个问题,我在之前和今天,就已经分别给你讲了组成的两个部分了。”“哦?”朱高煦挠了挠大胡子,有些不解,虽然他很认真地听课了,但是他也可以确定,自己却是不记得之前和今天听到过相关的内容。“棋盘摆米,之前讲的是宗室数量的问题,对吧?”“是的,姜先生。”朱高煦点了点头,这件事他印象很深刻,摆了好几个时辰都没摆明白。“放在王朝的人口数量上,也是一样的。”姜星火叹了口气说道:“刚才讲到了秦朝就没有继续讲下去,我便简单跟你说说。”“其实自从秦朝以后,因为生产力进步而导致现有的王朝不适应生产关系,最终造成王朝更迭,这种现象已经少之又少了。”“绝大多数的王朝更迭,是因为被困死在了王朝周期律里。”啊?此言一出,隔壁朱棣直接愣住了。合着之前姜星火说,大明的王朝寿命不一定能支撑到农业技术进步,这种事情是有先例的啊,而且似乎还很多。或者说,秦以后的王朝都走不出这个所谓的“王朝周期律”。道衍在一旁,则紧张地捏住了念珠,等待着姜星火的答案。朱高煦也同样疑惑问道:“姜先生,到底什么是王朝周期律?这个词,您提到过很多次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大秦统一天下后,在漫长的封建帝制中,确有一个神秘的力量主宰着,那就是王朝兴衰、社会治乱交替的周期律。”姜星火先解释了一番字面含义,随后下了一个哲学定义。“从根源的角度来看,那就是事物的发展注定了王朝的兴灭更替。当相对新事物不再适合社会,无法解决社会当前的主要矛盾,就有及时的新事物出现来替换已经是旧事物的‘相对新事务’。”“这句话听不懂没关系,王朝周期律在历史中具体表现没有这么抽象,其实说白了就是四个字。”“——人地矛盾!”姜星火缓缓说道:“人口是如棋盘摆米一般是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的,而全部人口所需的生存资源,却仅仅是按照算术级数增长的,多增加的人口总是要以某种方式被消灭掉,人口不能超出相应的农业发展水平。”“你去查阅史书,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非禅让得国的历代王朝,在开国时几乎都是经历战乱人口锐减,百废待兴的状态。”“而当时的开国君主,能打下江山也注定了是一代人杰,必然会与民生息,人口开始逐渐恢复,而恢复两三代达到顶峰,便是所谓的‘盛世’出现,所谓其兴也勃焉。”“经过漫长的兼并,‘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当人口总量达到了总体资源无法承受的水平,通常也是社会矛盾积累到了极大的地步,社会就必然爆发再瓜分的狂潮。”“灾荒、起义、叛乱、游牧入侵等等,推翻现有的王朝,人口再次锐减,所谓其亡必然也忽焉。”震撼!无比震撼!朱棣从大明开国没多久的现在,直接看到大明亡国的景象!朱棣仿佛已经看到了,遍地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饥民,游荡在大明的土地上,仿佛已经看到了,大明王朝最后被推倒重来,再次被推翻的景象!这种感觉简直太难受了!他不想见到,也绝对不允许,自己的家族或者子孙后辈,走向这样的结局。这个结果,是他绝对不愿意看到的。但……他能做什么?他,无力逆转!想不出任何办法!朱棣几乎是失魂落魄地站起身来,他用不敢置信的眼神望着道衍,只觉得一股寒意,从心底涌起。这股寒意透彻心扉,让朱棣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哆嗦。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世界观的震撼!远比之前听到那两个问题时,自己初步设想受到的震撼大的多!因为,朱棣已经明白了这两个问题为何必然会发生!自己的大明为何必然会灭亡!“大师,姜星火说的?”朱棣依旧抱有一丝期望,或许姜星火说的是假的呢。道衍同样也有些失神,然而他抿了抿发白的嘴唇,默然点头。朱棣最后一丝期望破灭了。“秦末战乱人口锐减,汉高祖后历经四代,实现盛世‘文景之治’,末年绿林赤眉起义;光武帝后历经三代,实现‘明章之治’,末年黄巾之乱;唐高祖后历经两代实现‘贞观之治’,末年黄巢起义......”道衍已经无需再念下去了。“陛下?”朱棣顿时惊醒过来,他感到自己脊背发凉,冷汗浸湿了衣衫。朱棣忽然问道:“假如朕选了更适合治国的炽儿当太子,瞻基当太孙,那是不是后世就会出现以他俩庙号为命名的大明盛世?”道衍点了点头,甚至认真地推演了一下:“大皇子仁德宽厚,可称仁宗,瞻基脾性有陛下英雄气,不会安稳守成,大约是在宪宗、宣宗、景宗里面打转。”仁宪之治?仁宣之治?仁景之治?一股无力感,从朱棣的心头升起。朱棣在姜星火的指引下看到了大明的未来,大明会在他之后达到极盛,然后逐渐衰落,最终亡国。可悲的是,朱棣作为自觉英明神武的“老祖宗”,却无能为力。朱棣呆呆地出神了良久,道衍同样没有发出任何声音。而朱棣不经意间的一瞥,却看到了道衍已经死死攥着念珠到发紫的手指。“大师,你?”朱棣看到了道衍面上几近狰狞的神色。“为什么无人能解脱?为什么?!”道衍在厉声质问,却是对着面前的空气。一向被朱棣视为智囊,一向古井无波的道衍,此时却陷入到了脑力枯竭的状态。朱棣起身疾步向前,用手握住道衍的手。“啪!”道衍手中温养多年的念珠,赫然从线处崩碎,念珠叽里咕噜滚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