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如何打压江南士绅(2 / 3)
役入亩,朕的最终目的都是肃清内部的反对力量,先坐稳皇位,再图迁都、征漠北。”“朕的刀,要在苏松嘉湖,杀个人头滚滚、血流成河!”道衍忽然问道:“那苏松嘉湖要是这次都配合无比呢?”“那不是更.”朱棣忽然醒悟了过来。“你是说,江南士绅会表面上配合,避开朕的锋芒,等朕的兵走了以后,该怎么样怎么样,而且还会继续用软刀子诋毁朕?”道衍点了点头,说道:“不错,那这种情况,陛下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是朕刚才问你的。”朱棣没有过多掩饰自己情绪,不悦地说道。道衍也不恼,笑了笑把手指向书案的另一端,上面放了一个巾笥,巾笥里堆着很多叠的整整齐齐的文稿。朱棣从巾笥中拿起来文稿,翻看了前几页。“余曩为僧时,值元季兵乱。年近三十,从愚庵及和尚于径山习禅学,暇则披阅内外典籍,以资才识。因观河南二程先生遗书,及新安晦庵(朱熹)先生语录。”“三先生皆生赵宋,传圣人千载不传之学,可谓间世之英杰,为世之真儒也。三先生因辅名教,惟以攘斥佛、老为心。道不同,不相为谋,古今共然,奚足怪乎!”“三先生既为斯文宗主,后学之师范,虽曰攘斥佛、老,必当据理至公无私,则人心服焉。三先生因不多探佛书,不知佛之底蕴,一以私意出邪言之辞,枉抑太过,世之人心亦多不平,况宗其学者哉?”这是一本名为《道余录》的书稿,道衍认为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所构建的理学体系里,多以一己私意攘斥佛老,于是列举了二程遗书里的28条,朱熹语录里的21条,来逐条一一反驳。朱棣若有所思:“所以你打算用这种方式,从思想上来对抗理学?”“以前是这么想的,不过现在觉得这法子属实上不得台面。”道衍诚实说道。朱棣笑了笑,说道:“跟不能还嘴的死人辩论,那确实上不得台面。”“不过现在有这个了。”随着道衍的目光,朱棣看向了被青玉镇纸压在案几上的那封信。“这是什么?”朱棣好奇地问道。“这是跟能还嘴的活人辩论,用的东西。”道衍推开青玉镇纸,抖了抖信纸,目光极为专注。“陛下可知道,有了这东西,老衲便能把程朱理学这座擎天大厦,挖塌一角。”“这封信上,写了什么?”朱棣有些不可置信地问道。道衍把信纸递给了朱棣。朱棣捏着信纸认真看了几息。随后还给了道衍。“陛下懂了?”“你看朕像是懂了的样子吗?”朱棣面色平静的反问。道衍哈哈大笑,给朱棣详细地解释了一番,这封信的意义。朱棣没有太过关注道衍讲解的具体内容,但他却敏锐地意识到了这封信能起到的效果。这是打压江南士绅绝佳的武器!“这封信是谁写的?”朱棣问道。“姜圣。”听到这个回答,朱棣的内心毫无波澜,已经不震惊了。对于姜星火这种天文地理历史政治哲学无一不通的全才,你就当他是仙人就好了,既然不是凡人,凡人有如此表现自然值得震惊,可对方如果在你心目中是仙人,那还有什么好震惊的呢?朱棣转而关注起了这封信的效果。“你是说,只要能证明程朱理学坚持的人性论是错了,那么程朱理学这套‘存天理,灭人欲’,便能被系统地推翻?从而在思想层面上,彻底将江南士绅的这套东西,压倒下去?”“正是如此。”道衍捻珠微笑。随后道衍补充道:“当然,学术之争乃至道统之争,肯定不是一封信就能简单地做到决胜的,程朱理学发展数百年,也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轻易撼动的,但这是一个开端.只要有这个开端作为引子,引起人们思想上的怀疑,自然可以起到打击程朱理学的目的。”“不对。”朱棣突然蹙眉说道。“哪里不对?”朱棣捋了捋思路说道:“朕为什么要打击程朱理学呢?”“便是江南士绅们信这一套,可现在终究是朕当皇帝啊,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朕是君父,程朱理学这套东西,朕才是最大的受益人。”“不。”道衍放下了信纸,重新用青玉镇纸压住,转头说道。“陛下您理解错了。”“打击程朱理学的目的从来都不是为了打压江南士绅阶层,从更高的角度看,江南士绅算个什么东西?充其量不过是臭虫罢了,确实没法彻底打死,打还会脏了手,可不打就会在你面前晃悠恶心你。”“打压江南士绅阶层只是顺带,打击程朱理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集权!”朱棣皱了皱眉:“集权?”“不错。”道衍朗声说道,“大明的江南士绅阶层,其实是自建炎南渡后形成的、偏居一隅的政治、经济、文化集于一身的江南士大夫集团。”“事实上,在晋朝衣冠南渡后,也形成了同样的东西,那便是——门阀!”“无论是门阀,还是士大夫,他们抱团掌握话语权,掌握文化传承,目的都是为了分权,从皇帝的手里分权!”朱棣脱口而出。“王与马,共天下!”“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道衍点了点头,随后说道:“那么陛下试想,无论是门阀还是士大夫,到底凭的是什么,能跟皇帝平分天下的权柄呢?”“是军事吗?”朱棣摇了摇头。靖难起兵以来,建文朝的那些文人除了瞎指挥添倒忙,要么就是按着兵书画图当运输大队长,把南军的江淮-德州大营,河南-真定大营这两条补给线,排成一字长蛇阵给他掐头去尾,没有任何军事上的贡献。“是骨气吗?”江南多好臣,从侯景之乱就已经证明了,排除个例,从整体上看,江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