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国运论》第二卷(2 / 3)
高煦提溜着两包东西从另一侧的监区进来了。三人在树下汇合。“这是?”看着大胡子手里拎着的东西,姜星火好奇问道。“给他践行。”朱高煦冲着李景隆努努嘴。随即,朱高煦给姜星火解释道:“他花钱去宫里找关系,想要谋个差事,就说能提前出狱就行,但是宫里的太监不靠谱,最后给找到的差事是去琉球国宣旨,通知琉球国国王,陛下登基了,赶紧来朝贡。”李景隆愣了愣,没想到朱高煦越来越聪明了,竟然提前给他想好了一个像模像样的说辞。“不就是去琉球宣个旨吗?这有什么?”姜星火对此时的琉球也不甚了解,经过不知道找谁做了功课的朱高煦一通解释,方才醒悟过来。所谓琉球,乃是隋炀帝时令羽骑尉朱宽访求异俗,始至此国地界,万涛间远而望之,蟠旋蜿蜒,若虬浮水中,故因以名琉虬也,后来为了避讳,改成了琉球。琉球王国位于中国的宝岛和日本九州岛之间,其所辖岛链蜿蜒两千里,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中日朝与安南、占城等国的贸易中转站,商贸发达,号称‘万国津梁’。而这里面复杂的是,彼时的琉球王国,不是一个王国,而是三个!琉球王国,是山南、中山、山北三个王国共同的对外自称,洪武五年的时候,因为信息差的原因,中山王察度首先领诏并派遣王弟随大明使者回来朝贡,大明糊里糊涂地将琉球当做了一个王国。虽然第二年得知了消息的山南王承察度和山北王怕尼芝就都派人来上贡了,但大明接下来也就没提这回事,继续用琉球来统一称呼,并赐予了三枚驼钮镀金银印。总之,琉球国在大明这里有个三个国王,也不知道当初是洪武朝的礼部官员是打算将错就错,还是存着分而治之的打算前者的可能性更大一点。眼下麻烦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三个王国各有各的心思,之间的利益诉求也不同,所以三个琉球王国开战了。李景隆跟着一起听完了这套说辞,不由地有些惊讶,琉球跟日本挨得近,又不惹眼,巧妙地向姜星火解释了他面临的难题。这样,既能问计于姜星火,又不至于让他直接察觉到自己被瞒着。朱高煦现在变得这么聪明了?而且人家一看就是有备而来,历史渊源、国内情况,都搞得清清楚楚。想到这里,李景隆不由地有些感动。不愧是一起同过窗的好兄弟。虽然是铁窗。朱高煦得意地瞥了李景隆一眼,自己找老三要了资料凑一起研究了半个晚上,要的不就是这一刻的效果?渣渣,还得是我来。“那对于出使琉球宣旨这件事,你是怎么想的?”姜星火沉吟片刻问道。李景隆带入了角色,苦着脸说道:“我自是不想去的,花了钱买通了关系,就拿到这么一个差事,还不如老实在诏狱里蹲着。”“而且,我也确实没当过使节。”李景隆老实承认,“如何能在宣扬大明天威的同时,保证自身的安全,这里面的尺度,也委实拿捏不好。”就好似汉朝那般,去西域做使者,既然有拔刀斩匈奴的,自然也有拔刀反被匈奴斩的。所以,到底怎么处理各方关系,怎么当机立断,委实是一门大学问。朱高煦又插嘴道:“去琉球,一则那里本来就在混战不休,二则路上有倭寇啊!”说到“倭寇”这两个字,朱高煦冲李景隆使了个眼色。——秒懂。李景隆闻言,顿时一愣,似乎有些迟疑了:“真有倭寇?”朱高煦点头道:“真有倭寇,只不过他们在海上平日里见不到罢了,如果往琉球那边去的话,估摸着会碰到倭寇的船队,危险性很大。但若坐船走登州那条海路,反倒安全。”“听说琉球离日本很近,哎,如之奈何,如之奈何啊!”李景隆对着姜星火长吁短叹,疯狂暗示。姜星火对于亲密狱友的苦恼自然是上了点心的,耐心听完了两人的对话后,基本了解了这里面的信息,于是说道。“所以,你之所以不想离开诏狱去出使琉球,无非就是他说的两点原因,第一点是害怕海上遇到倭寇,第二点是担心对方国内局势混乱,自己如果拿捏不好对外的尺度,作为使节很容易被扣押或者杀害,是这个意思吧?”“这”李景隆沉默几息,最终摇头叹息道。“便是如此,我怕去了就没命回来了。”李景隆很清楚,虽然表面上说的是琉球国,但其实说的是日本国,日本国内的情况更乱。把持国政的上一代征夷大将军足利义满,便类似于一个“小董卓”的人物,而且还是命不久矣的那种。对方能干出什么事情来,他都不稀奇。自己这次要是去了日本,估计就没命回来了。李景隆虽然打仗跟当世名将比不太行,但脑袋瓜还是很灵活的,知道去了那种环境,必定会死得莫名其妙。还是待在诏狱里舒服,吃喝赌应有尽有,隔一阵子还能听课学点知识,哪怕是当个囚徒,也比去送死强。而且李景隆相信,朱棣是绝对舍得他的。往阴暗的角度设想,没准朱棣就等着大明百官之首的曹国公死在日本国内,然后名正言顺地兴师讨伐呢。曹国公是我手足兄弟,至爱亲朋。多好的借口啊。至于曹国公怎么死的,不重要。想到这里,李景隆不由得决定,一定要多带点曹国公府里的家将,如此才能保证不被使团里的“自己人”背后捅刀子下黑手。谁知道他们有没有朱棣下令杀他的密旨?“其实这两点倒也不是什么问题。”姜星火想了想说道:“第一点呢,关于倭寇的问题,只需要你请求朝廷多派点水师保护就好了,这个没什么说的,倭寇的战斗力没有你想象的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