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我这俩学生到底什么身份(2 / 3)

加入书签

市,同样空空如也。到了这时,姜萱哪还不知道,恐怕叔爷早就勾搭好了坊市的商人,或者说,压根就是一伙的。姜萱心里又羞又悔,小姑娘人生第一次被割韭菜,想到自己一辈子都赚不到这些钱,当场就要跳了井。还好,世上还是有好心人,登时被几个在井边洗衣服的大娘拦了下来。这么一折腾,身上的钱财也委实不多了,姜萱本来无颜见堂哥,可左思右想之下,却也不知如何是好,实在是慌了神,便硬着头皮来诏狱一趟。“拿过来给我看看。”听完了姜萱的讲述,姜星火说道。姜萱怯生生地把紧紧攥着的“大日月国债”递了过去。姜星火接过来,翻来覆去地反复查看。姜萱等了半晌,本以为,堂哥会严厉训斥她。可姜萱此时瞧着堂哥的神情,却不像是生气。而是,一脸问号?姜星火内心一阵无语:“你怎么不给我整个康帅傅、七匹狠、雷碧、大白免、白事可乐、老于妈、娃娃哈呢?”姜星火仔细、认真、严肃地回想了一下。大明国债这种东西,在明朝百分之百是不存在的。而眼下既然存在了,而且还跟化肥工坊绑定起来给官员发俸禄用。那毫无疑问,虽然自己不太愿意相信,但结果还是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的讲课已经引起了历史线变动了。按照前几次穿越的经验,自己唯一受到的限制条件是【不主动求死】,至于做什么,并没有限制,也没有影响他的继续穿越,穿越本身的时间线,似乎也没有固定规律,更没有受到自己所作所为的影响。那么,他之前通过穿越经历推测出的两条定律,似乎就有问题了。第一条,本来姜星火以为【九世穿越】就是【长生不死】的代价。因为在此前的每一世,好像他都在受苦受难。就跟道教《高上玉皇本行集经》记载,玉帝“如是修道行三千二百劫,始证金仙,号曰清净自然觉王如来”一样,虽然比不了玉帝他老人家遭那么多罪,可姜星火也没想当玉帝不是?所以姜星火此前的理解是,想要获得长生不死,就要遭受九世的人生磨难。而到了第八世,也是就大明这一世,姜星火貌似除了秦淮河上躺着勾栏听曲,就是诏狱里躺着指点江山,委实没吃过什么苦。那么,他之前的猜想就被推翻了。也就是说,九世穿越的受苦经历,并不一定是长生不死的代价。第二条,姜星火无论怎么折腾,都改变不了历史线。之前没有对历史线造成改变,即便他想做什么,似乎也总被无形的历史修正力给推了回来.有没有历史修正力这个东西,姜星火当然不能确定,只是他的猜测。而现在的经历,则完全证明了第二条推测定律的错误。换句话说,自己之所以以前没有造成对历史线的改变,很有可能不是历史线不可改变,而是自己能掀起的波澜太小。那么问题就来了。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呢?结合自己推测的两条定律被推翻。姜星火得出了新的结论。回到现代长生不死是目的,但过程并非总是受苦的,历史线也不是不可以改变的,所以自己摆烂的心态可以稍微修正一下。姜星火之所以摆烂,不就是觉得不管怎么折腾都是受苦受罪,不管怎么折腾都影响不了历史线吗?那么,如果有一个机会在自己不会受苦的前提下,真的改变历史线,是否可以去做呢?这个问题,姜星火暂时还没想好。按理说,不管他怎么折腾,穿越了九世回到现代,现代的时间点是不变的。但这东西毕竟没人告诉他,他脑海里又没有无脑小白爽文里的系统,天天“叮”几下。就连穿越的规则,也是他获知的某种不可言说的本能。就仿佛婴儿饿了都知道要吃奶一样,【不主动求死】也是如此。一切都是未知的,有待验证的。只不过验证的代价太大,姜星火没理由也没必要去验证。所以,姜星火产生了一个顾虑,自己如果改变了历史线,会不会对他的下一次穿越和回到现代造成影响?当然了,如果客观来说,他压根就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因为历史线已经改变了。姜星火摇了摇头,把这些乱七八糟的,关于自己【九世穿越】和【长生不死】这两个终极秘密的推测与念头,甩出了脑海。现在,姜星火要面对一个当下的、迫切的问题。到底是谁造成了这些改变?起因,当然是姜星火自己。如果姜星火不指点江山,不把现代的知识传授出去,就不会对大明造成任何改变。姜星火问题里的“是谁造成了这些改变”,其实要思考的是,自己讲课的对象,到底是如何在不出狱的情况下,造成这种能让整个大明都发生改变的事情。换句话说,自己的两个学生。一个大胡子高羽,一个曹九江。到底是谁做到了这些?还是说,两个人一起做的?从一开始的设想来说,姜星火压根就不指望他们能实现自己讲课的内容。不过是指点江山而已,伱们还真能做成啊?但眼下看来,两人显然是给了自己一点小小的、来自古人的执行力震撼。——只要你敢说,我们就真敢做!但讲大明国债和化肥的时候,这两个人又都没有出狱,而且大明国债和化肥工坊挂钩这种事,显然是要大明帝国最高层决策者才能做出来的。也就是说,两人要么都能影响大明帝国的最高决策层,要么有其中一个人能够影响到。如此说来,高羽和曹九江这两个人的身份,就有明显的问题了。先说拿高羽来说,高羽在自己面前的身份,是洪武朝开国勋贵的二代次子,南军里能独领数千人的中级军官,参加过的靖难著名战役里至少有灵璧决战。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