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皇权下乡的终极武器(2 / 4)
大明必须要养活跟现在官僚体系人数几乎一样的一套新班子。这套新班子就算薪资低廉,当乘以四到五万后,依旧是一个极为恐怖的数字。那么大明帝国的高层决策者就必须衡量一下。为了更好地收税,反而造成了新的冗官和超额的支出,多收上来的税,能不能弥补这部分支出呢?如果是赔本买卖怎么办?算算账,值得吗?当夏原吉说出他的计算和担忧后,出乎他的意料,姜星火竟然颔首同意。“从算账的角度来看,确实不能单独建立一套乡级的收税机构。”“那怎么办?”朱高煦问道。姜星火安抚道:“别急啊,是否建立单独的乡级税收机构,这个问题可以暂时搁置,我们按照政策执行的流程,继续看下去。”姜星火又在泥土上用手指划拉出了几个字。②人事准备看着这几个字和阿拉伯数字的序号,夏原吉若有所思,在心中想到。“如果我把户部所有的事情,都像这样按流程规定好.什么事情是哪个司负责,具体到哪个人,后续需要怎么做.是不是会明显地提高效率呢?”就在夏原吉思量的同时。姜星火复又问道:“那么我们先抛开是否建立独立的乡级税收机构不谈,只谈谈人事的问题。”“请问你们觉得,负责收税的人,应该以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和能力为佳呢?”——————密室里,朱棣问道。“两位尚书怎么看?”朱棣问的是两位尚书,自然不想厚此薄彼。但实际上,两人都知道,这种人事方面的问题,问的其实是吏部尚书蹇义。或者说,这是对蹇义的一次考察。考察的问题不算难,蹇义毫不犹疑地答道。“收税的人,首先需要识字,懂术数。”“否则的话,连姓名都不会写,算账都算不明白,怎么可能收得好税?被人蒙鬼一样哄骗罢了。”茹瑺点点头,就是这个道理。“其次,在理论上收税的人最好是外乡人,或者跟本地不相熟的人,否则,很容易受到各种关系的掣肘。”“最后,收税的人,在品行上最好高洁一些.若是做不到,那么有某种能限制他被收买的方法,也是可以的。”说完这三点,蹇义自己都摇了摇头。若是找到几个、几十个、几百个这样的人都不难。可问题是,大明需要的是几万个!太难了。听到这里,朱棣也晓得,似乎、好像,建立一个独立的乡级收税机构,从成本和人员上考量,都不可行?这不由地让朱棣有那么一丝丝地郁闷。皇权不下乡,看来确实有其原因。倒不是朱棣舍不得砸钱,问题是,砸了钱,赔本建了一套乡级税收机构,就大功告成了吗?不可能的。如果都是些不符合要求,能力、品行达不到要求的,反而既收不上来税,又很快就会腐化堕落。事实上,要求人靠品行来做事也太难了。人的道德底线这种东西是万万不能试探的。茹瑺补充道:“而且陛下,如果是要税收人员常驻乡里,无论是什么人,住的久了,经年累月间,都会被当地人影响、同化,继而变得跟现在的里甲制度无二的。”朱棣不由地点了点头。但他还是在继续嘴硬。“没事,姜先生总会有办法的。”看着不肯低头的皇帝,蹇义和茹瑺也只能在脑海中幻想翻个白眼了。皇帝倔的跟头驴一样,他们做大臣的能有什么办法。至于姜星火会有什么办法?蹇义和茹瑺不觉得姜星火会有什么办法。在这种建立新的乡级税收机构注定赔本,而且赔本了选了人,若干年后一样腐化堕落成无效机构的选择面前。谁能想出来办法?这就是个无解的难题!皇权不下乡,也不是大明一朝的问题。如果这个难题有解,上千年来的历代王朝,为什么找不出答案?——————新歪脖子树下。夏原吉几乎说出了跟蹇义同样的答案。“识字、懂术数、廉洁、异乡人。”姜星火指着地面道:“好,那我们后面的③政策分解④政策实验⑤政策宣传⑥政策推广,就都暂时不说了,我们先来讨论前面的①机构准备和②人事准备。”“毕竟,如果解决不了机构和对应人事的问题,那么后续的政策执行,也就无从谈起。”朱高煦和夏原吉对此感到非常认同。“自古以来,办事的都是人嘛,再好的政策,都需要具有相应素质和能力的人去执行,才能保证政策不走样。”“否则,哪怕提出政策的初心很好,最后在“事实上,基层治理的困境,不仅是在我们当下的时代,甚至可以预见地是,在几百年后的未来,都是一件非常困难且难以破解的事情。”密室中几人神情愈发好奇了起来,看来,这些实际问题,姜星火都知道。两位尚书不由地心头一跳,姜星火明知山有虎,为什么还要偏向虎山行?难道,姜星火真的有办法解决“人”的问题?这个念头一经升起,便让他们觉得有些不可思议。“那么说了这么多,到底有没有办法破解呢?”姜星火的膝盖终于酸了,他揉了揉,站起了身子。姜星火冷清的话语从两人的头顶飘来。“我的答案是,有!”当这个“有”说出口的时候,所有人都愣了。不是姜星火前世庸俗的历史无脑小白爽文里描写情绪的“震惊!无比震惊!”,而是愣了。是的,这个答案对于大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就是天方夜谭。对于天方夜谭的事情,人们不会觉得震惊。只会觉得有点发愣。这啥啊?真的假的?没有给他们反应的时间,姜星火继续道。“正如秋先生所说,负责收税的人,需要有四项能力或条件。”“我们不妨倒着推,第一点,异乡人。”“请问,大明的什么群体里,充满了来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