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八章 立储之争(2 / 3)
慰道:“放心吧,只是敲打他们一下。”徐皇后一时黯然,但还是勉力向皇帝道:“陛下,立储之争朝野间议论纷纷,这件事臣妾不多嘴,只说一句,不管陛下想立炽儿还是煦儿,陛下同样也要尽力保全另一个才是啊。”“这是自然。”朱棣吐了口浊气,也是坐在床边怔然了半晌。若是寻常承平年代,皇帝想立储君,自然是优先立长。可偏偏朱棣遇到的事情,是如此的麻烦。一方面,朱棣对朱高炽跟文官集团快速靠拢,并且日渐相处无间,感到非常的不满。这种不满是很有理由的,因为朱棣藩王造反的特殊性,文官集团跟他做了四年的死敌,文官集团开动宣传机器,日以继夜地辱骂朱棣、污名化朱棣,这让朱棣心里有很深的芥蒂。同时,朱允炆被文官集团诱导,废除朱元璋时代制度的事情,也让朱棣对此深感不安,朱棣在内心里非常忧虑,朱高炽会成为文官集团下一个潜移默化的诱导对象。如果朱棣立朱高炽为储君,那么朱棣怎么能确定,大明日后的皇帝,不会成为朱允炆那样的废物,被文官集团蒙蔽,继而皇权彻底旁落呢?而反过来看,如果朱棣立朱高煦为储君,这种情况就一定不会出现。因为朱高煦的基本盘是靖难勋贵集团,靖难勋贵集团跟文官集团同样相处的“有一点不愉快”,因此朱棣可以确信,如果自己传位给朱高煦,那么最起码身后三代左右的君王,是依旧能牢牢把握皇权,不会被文官集团诱导蒙蔽的。可这就涉及到了另一方面,朱高煦是靖难勋贵集团确保自身利益延续到下一代的,当之无愧的代言人。从靖难勋贵集团集体鼓噪拥立朱高煦这件事上就能看出,在某种程度上,朱高煦,其实也侵犯了眼下朱棣的皇权!因为,如果立朱高煦为储君,那么朱棣一旦有个三长两短,朱高煦就能无缝获得靖难勋贵集团的拥戴,代替朱棣成为新的话事人。这对于朱棣这个眼下真正的话事人来说,就是实实在在的威胁!便是说“三长两短”这东西,谁能说得好呢?如果真到了需要朱棣再次率军上战场的时候,他怎么确定不会真有个“三长两短”呢?毕竟,古往今来无数天家血淋淋的争斗史,都说明了,不要拿皇权来考验人性。如果考验了,那么弑君这种操作,可再正常不过了。那么问题就来了。从法理上讲朱高炽有优势,从本心上讲朱高煦有优势,算是扯平了。可是对于朱棣本人来说,立朱高煦是现在侵犯了朱棣的皇权,立朱高炽未来文官集团会侵犯未来皇帝的皇权。朱棣更可能立谁?答案似乎显而易见了。“陛下.”身边传来宦官进来禀报的声音,打破了沉默。看着朱棣依旧在沉思,徐皇后微微转动眸子,淡定地说道:“什么事?”朱棣的贴身宦官道:“刚收到消息,道衍大师求见。”见朱棣还是在沉思,并没有表示反对,与其相处几十年的徐皇后明白了他的意思。“嗯宣道衍大师进来吧。”徐皇后点头道。宫女立刻退下去,片刻后,身披黑色袈裟的道衍走了进来。徐皇后其实许久未曾见到老和尚了,上一次听闻老和尚悟道走火入魔,徐皇后还派了太医去大天界寺。道衍老和尚已经六十七岁高龄,但依旧精神矍铄,双眼清澈透亮。“臣叩见皇帝陛下、皇后娘娘。”自然是客气话,徐皇后哪能让老和尚真叩首,连忙说道:“陛下早有旨意,大师无需多礼。”“免礼.赐坐”朱棣这时回过神,看向道衍,说道:“大师今日找朕何事?”老和尚今日礼数很周全,双手合十行礼后,坐在宦官搬来的椅子上说明了来意。还是之前朱棣交代给这位黑衣宰相的脏活。秘密找机会处理靖难时南军的几名主力将领,平安、盛庸,还有如今依旧在淮安坐困孤城不肯投降的梅殷。淮甸那边没什么意外,道衍派去的使者一番鼓动,已经是孤城一座的淮安城里面就发生了叛乱,还在里面祭拜建文帝的驸马梅殷,被手下给绑起来献了出来,现在淮甸的局势基本稳固了。负责在淮南率领水师监视梅殷的平江伯、水师都督陈瑄,也接管了淮安城,并派人回南京向朱棣复命。这种阴私勾当,由于涉及到的人物比较重要,不论是三皇子朱高燧的金吾卫,还是纪纲的锦衣卫,眼下都没有能力处理。因此,还是辛苦了老和尚,动用他手上以前燕军的情报系统来做。当然了,后续这种事情,朱棣肯定是要慢慢地移交给金吾卫和锦衣卫的。毕竟老和尚年事已高,而且这种权柄过于敏感,不太好让其继续大权独揽。但道衍接下来的话,却让朱棣略微有些不悦了起来。道衍竟然劝他不要杀平安和盛庸?平安、盛庸,何许人也?在靖难之战中,负责一东一西钳制燕军的,主要是两个大营。其一是背靠井陉道,依靠着山西、河南两条补给线进行补给的真定大营,由平安率领;其二是背靠山东,依靠徐州补给线进行补给的德州大营,由盛庸率领。而既然能够统帅这两个大营,作为南军名将,这两人都不是什么等闲之辈。平安在白沟河之战便崭露头角,作为李景隆计划中强而有力的侧翼迂回力量,重创了负责燕军后方防御的大宁系诸将;夹河之战中曾擒获燕军悍将,如今的阳武侯薛禄。盛庸则是在济南守城战中挫败朱棣,随后又在东昌之战中指挥军队围杀张玉,并在夹河之战斩杀燕军大将谭渊。所谓彼之英雄,我之仇寇。对于朱棣这种非常记仇的人来说,他手下从来都不缺能征惯战的将领,而敌人在他的小本本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