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一章 兼并不【求月票】(1 / 2)
冬日的树下,萧瑟寂寥。姜星火用树枝继续写了几个字,随后解释道。“剩余工酬,就是当大明的国民财富增长到一定规模时,手工工场主阶层为了安抚手工阶层,维持生产过程稳定,从‘剩余’这块大西瓜上面,所切下来的一小块西瓜。”闻言,卓老头的眼神里,闪过了一丝明悟。“也就是说,利差与剩余工酬,在分配由手工业/工业这部分‘剩余’时,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剩余工酬为零,也就是只有生存工酬的时候,利差将达到最大,反之亦然?”姜星火微微颔首。剩余工酬的本质,是手工工场主阶层把一部分剩余割给手工阶层,这就相当于西瓜已经种出来了,然后西瓜的所有者切一刀名为“成本”,剩下的就是“剩余”,而给手工阶层多少西瓜,那就不仅看人怎么分了,更在于西瓜刀在谁手里?——————密室中,气氛凝重无比。“咳咳咳”郑赐装模作样地咳嗽了两下,眼帘低垂,看向了身旁的黄福。而此时的黄福,却没有他想象中的面色那么难看。按理说,姜星火所提出的工业国设想,既没有废除田地独有、租佃关系,也没有向外开疆扩土或是减少人口,而是走了一条全新、并且能自圆其说的道路,这无疑是打了黄福的脸的。但是这位气度沉稳的尚书,此时却是陷入了思索状态。“黄尚书,姜先生的回答,可还令你满意?”朱棣看着陷入思索的黄福,笑吟吟地出声问道。黄福的思绪被暂时打断,不过他也并没有出现急赤白脸的样子,反而坦荡地回答道:“姜星火这个说法,确实是臣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甚至臣不得不承认,虽然听起来有些天马行空,但细细想来,却是有历史依据的。”见黄福没有一味地为了保全面子而反驳,朱棣的心中,反倒对这位能力出众的尚书多了几分赞赏。“工业化,臣以为未必不可行,毕竟南宋与元朝,在江南都曾发展过这种极度繁荣的手工业,而且都走的海贸的路子,只不过非是朝廷一力主导的。如果真的能成规模成体系地建立起来,再配合大明的军队,从海外诸国获得原材料、粮食,并且销售商品,确实是一条不用在大明国内纠结于人地矛盾的路子。”但黄福随即话锋一转道。“但臣经过思考,还是认为这条名为工业化的道路,有两点尚未解释清楚的关键之处.如果无法解释,恐怕还是不能实施,毕竟,这关乎到我大明的千秋万代!”听了黄福这话,朱棣也有些重视了起来。既然黄福承认了工业化道路,确实跟以往任何一条解决人地矛盾的道路都不相同,那么黄福接下来提出的两点问题,一定是经过思考的。毕竟在六部尚书中,黄福的能力,绝对算得上拔尖。或者说,这已经是大明帝国能够放出去独当一面的顶级官僚了,无论是人品、气度、手段、眼界,都是第一档的存在。黄福深思熟虑后提出的问题,一定是值得重视的。而黄福看着对姜星火所提道路极为关心的朱棣,哪怕他表面上波澜不惊,也不禁感叹,姜星火在皇帝心中的分量,竟然如此之重。再怎么掰着手指头算,黄福也没见过有哪个人,能让朱棣如此尊敬。甚至可以说.敬若神明!就在黄福内心感叹之时,吏部尚书蹇义忽然问道:“黄尚书所说的,可是抑制兼并?”旁边,见父皇第一时间没反应过来,朱高炽帮忙不露痕迹地道:“蹇公的意思是,就如同大中小地主会进行田地兼并一样,手工工场主阶层,也会进行兼并?直到几个大的手工工场主,对某些商品形成榷(专营专卖)。”“嗯?”朱棣的眉头蹙紧,望向黄福,等待着他的答案。人心贪欲不止,兼并自然永无止境,黄福所提到的,确实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臣所担心,正是这个。”黄福迎着皇帝的目光,点了点头。“没有了田地,不代表没有兼并。”而密室内的大明帝国决策层,显然也都对姜星火的回答极为在意。如果解决不了工业时代的兼并问题,那么对于大明来说,还不如不搞工业化。毕竟,兼并的危害,实在是太过骇人。——————天下聪明人的思路,总是殊途同归的。作为曾经的朝廷高官,尚书们能想到的问题,卓敬这个侍郎当然也能想到。卓老头捻须问道:“那若是各行各业生产商品所获得的‘剩余’都被一个人,亦或是某几个人占了,岂不是更生祸端?”这句话可谓诛心之言。但在树下的几位没有谁会去反驳他,因为大家都知道卓老头说的是事实。在大明遥远的未来,有可能发生的工业国时代新型兼并暂且不提,就说当下。这些年来江南地区的田地兼并,已经出现了重新抬头的苗头。而如今距离大明开国不过三十五年啊!曾经在太祖高皇帝屠刀之下瑟瑟发抖的江南地主们,又开始重新“富者纵横阡陌”了起来。最让卓敬忧虑的是,兼并这件事本身,还不仅仅只局限于田地本身,更是影响到,人身依附、文化控制等等。一旦田地兼并不可遏制,那么接下来就是手握知识与田地两把利器的“门阀”的重新诞生。而在这一点上,无论哪朝哪代都存在共通性,甚至是在历史上屡次上演的。毕竟从古自今的,人们都是以读书识字为荣,对知识与田地的渴望,已经深深镌刻进了华夏的血脉中。虽然有些人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但这就是事实!而可以想象的是,如果到了工业国时代,垄断生产与知识结合起来,那么产生的效果,恐怕比田地与知识的结合更加恐怖!这种情况,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