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章 立宪庭论(1 / 2)

加入书签

萧明一行。从空中采取直线距离向北飞去。为了避免气流的干扰热气球升到了几千米的高空。在小型燃气动力的螺旋浆的推进下。速度倒也不慢。辛弃疾是头一次乘坐这种交通工具。一开始的时候被吓得双股战战。但随后就适应了下來。少年人心性仍然是好胜爱玩的。

看着底下云雾飘过。大地就如棋盘。阡陌纵横。人畜如蚁。使得辛弃疾心中豪兴大发。忍不住大呼痛快很想一抒胸臆。萧明知道此人乃是一名知名的英雄。于是笑着拿出美酒与他共饮。两人在气球上深谈很久。

辛弃疾家学渊博。自幼就苦读诗书。但他的性子放脱的很。不太愿意去收那些所谓的规矩。不过此人很善于研究和总结。而且有多位名师曾指点过他学业所以辛弃疾虽然年轻但却对整个大宋的学问流派很熟悉。

纵观整个宋代的学术史。他在中国的国学上是非常有地位的。宋学发义理之学革新汉学。它不像汉儒治经从章句训诂等细微处入手。而是从经的要旨、大义、义理之所在。亦即从本质上、整体上着眼。探索经典的本來意义。达到通经的目的。而且。宋学不是就经治经、就经论经。不以儒经为教条。它一开始便与范仲淹和王安石的改革结合在一起。其经世致用的理想不再托诸空言。而是强调对社会生活的改善。

辛弃疾能从宋初的宋学谈起。宋学的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宋仁宗庆历前后为形成阶段。其代表人物为“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和李觏、欧阳修。以范仲淹为核心。仁宗晚年嘉祐年间到神宗初期为发展时期。形成以王安石为代表的荆公学派、以司马光为代表的温公学派、以苏轼为代表的蜀学派和以二程、张载为代表的洛、关理学派四大派。它们各具特色。

大宋南渡之后。由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加上北伐大金帝国。知道萧明开疆扩土之后。社会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儒学思想的那一派要想还像原來那样禁锢于人们的思想的确是非常的难。

而洛、关理学是继承与儒家比较完整的学术流派。这方面影响的人也比较多。人也很顽固。这方面的人在朝中也有一定的比例。就如同张载和朱熹。宋学是一个涵盖很广的学术话題。萧明根本无法跟辛弃疾正常交流。但他却有辛弃疾沒有后世科技文化知识。这点辛弃疾是拍马也追不上的。

如萧明给他画的科技树。逻辑思维的倒推法。大宋能取得如今的科技成果。无非都是一点点的积累而來。如果沒有硝石矿的发现。就不可能改进火药的本质威力。如果沒有连钢炼铁技术的改进。根本无法形成现在整个大宋工业的基础。

两人说说谈谈。时间过得也算比较快。而辛弃疾最佩服的一点那就是萧明与顾小六和郭守信的关系。这两人明显就是萧明的贴身护卫。可是萧明却拿他们当家人一般。两人也不跟萧明客气。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显然不是装的。这说明萧明自始至终对下面人都是这样的。

空中飞行是很快的。中途除了夜晚无法飞行需要在地上宿营之外。整个白天都在赶路当中。三天之后。气球就抵达了南京。金陵府钟山之上乃是日昌隆的一处气球停靠站。那里早就准备了车马。萧明一下气球立刻就乘坐车马进城。

如今的皇帝要退位的事情已经闹得沸沸扬扬的。萧明对此事不敢耽搁。他提前赶往了吴庸的府邸。想了解一下整个事情的状况。吴庸见到萧明颇为惊讶。他还以为萧明仍在海外。就算往回赶。那么坐船怎么也要十天半个月才能回來吧。

萧明跟他解释了自己是怎么回來的。吴庸这才恍然。萧明如此急的赶回來。自然是关心皇帝赵奢事情。所以也就直奔主題了。吴庸给他介绍了下现在的情况。赵奢因为自己的婚事已经和太后与宗室大臣们彻底闹翻了。

当初萧明警告文妃太后让她提前做好事发后的补救措施以及应对方案。显然太后并沒有听萧明的话。现在的形式非常的微妙。赵奢闹着使用退位不当皇帝來威胁太后以及众臣。就是要为自己的婚事讨一个说法。

如果赵奢不当皇帝。那么宗室之内立刻就会出现危机。要选择出另一位皇帝出來势必会牵扯到太宗和太祖一脉的势力争夺。再加上赵奢是高宗定下退位接位的皇帝。这得到了朝中原來很多老臣的支持。如果赵奢一旦退位。这三方面势力立刻就会展开你死我活的较量。那对于目前大宋安定团结的局面无疑是破坏巨大的。

为了以防万一。他已经提前让辛弃疾拿着太师的手令去找京师治安监察执法大队的总统制吴璘。让他的人马随时戒备。并可以领用武器。由于京师之内除了王宫的几千皇家内侍近卫军之外。萧明根本沒让驻军。

所以吴璘手里掌握的这只“武装警察”可是至关重要的力量了。因为调动军队不但需要内阁枢密院的军令还需要核对虎符。而调动监察执法大队则萧明直接出具手令即可。在人们眼里毕竟这些原來巡城兵马司改制的执法队手里面只有藤牌和水火棍。应该不算武装力量。

手里掌握着这支力量。萧明就不怕突发事件了。虽然目前军方之内还有一些其它势力但最少有一半的人员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