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六章 各有谋算(上)(2 / 3)
奴兵马见状感到奇怪,可是碍于大单于刘渊的军令又是无法武力干涉,唯有跟随晋军抵达山下而已。
那晋军入了山中便在山口设立营盘作为阻碍,胡人严令禁止武力冲突,唯有派遣使者交涉询问为何不依照约定行事。刘曜一方面留下兵将监视晋军动作,一方面亲自返回邺都请教刘渊如何处置。
晋人毫无预兆的玩这么一手,看起来无伤大雅,可若细心的研究却是可以推断出许多可能。
“对方既然有了疑心,无论做什么都会小心防备,看来诸葛京也是一个谨慎的人,这一点倒是与诸葛武侯有几分相似啊。”刘渊并没有评价刘曜的策略是否可行,而是若有所指的道。
刘曜乃是聪明人,闻言便知其意道:“儿臣以为汉帝对此也是全无把握,此举带有试探之意,这般大胆举动必是早有筹码,并非诸葛京一人之智!”
父子二人一言一语的越谈越是投机,一旁的刘和见状脸色阴沉沉的盯着刘曜,竟是一刻也不放松。
刘曜并非不知,相信刘渊也是看在眼里的,只是刘渊追问不断让刘曜难以抽身顾及刘和之感受。
“好了,玄泰你说接下来为父应当如何呢?”话锋突转刘渊转首去问刘和。
刘和字玄泰,见父亲发问,于是收回目光转为尊敬之态道:“儿臣以为汉人包藏祸心,父王当调集兵力以防万一才是!”
“曜儿你说呢?”刘渊对刘和的回答没有任何表态,又去问刘曜。
刘曜被刘和狠狠的盯了半晌,就算自己一贯沉稳此刻也是额头见汗道:“儿臣以为尚须探明诸葛京一方的消息才能做出判断。”
汉使分作两路,西路乃是张轨,东路才是诸葛京。张轨所招降的晋国兵将前后聚集在一处屯驻山中,这是让人惊讶的事情。但汉人到底有什么打算还是要看诸葛京那里是否也是如此情形了。
刘渊起身道:“汉人吃不准孤之态度,孤亦猜不透汉人的打算,看来刘禅不在中原,姜维也不是易与之辈!传孤令调集兵马严加戒备,水师全数发动巡视黄河,孤要看看汉人到底有什么算盘!”
军令传下各族兵将紧张万分纷纷开始整装待发,准备前往指定的地点屯驻以防万一。
在北营军中首将刘伯根闻讯喜道:“大单于正知我心,晋国不足以尽兴,若是汉军当可战个痛快!”言罢抄起兵器架上的大刀,随手挥舞起来,甚是兴奋。
曹嶷在一旁道:“伯根你攻破邺城立下大功,各族之中都风传你坏了大单于的意思,亏你还有心讨战。”
“有什么可担心?大单于要的是能干之人,可不是畏首畏尾的鼠辈!我刘伯根忠心耿耿,武艺绝伦,一心为大单于建功立业,何必在乎那些谣传呢。”刘伯根把大刀挥舞的虎虎生风,地上的落叶沙石被刀风卷动激起多高。
曹嶷摇头道:“我知你在塞外憋闷太久,少有大展身手的机会,我北营将士的路还远着呢,你如此躁进并非好事。”
刘伯根哈哈一笑,手中大刀插回兵器架道:“这般关心刘伯根记在心里,有飞豹在,又需要担心什么呢?”
言罢刘伯根与曹嶷的目光都转向了一旁的王弥,王弥懒洋洋的靠在胡椅上晒着太阳,闻言扫了二人一眼也不言语。
刘伯根不以为意哈哈笑着入帐内休息去了,曹嶷却是在一旁思索片刻道:“飞豹你设计抢了邺城,可是把伯根向火坑里推?”
匈奴大单于刘渊麾下能人无数,可面邺城却是无人愿意夺之,说起原因都是存心让给大单于刘渊亲自下手。王弥是个聪明人,甚至在聪明人也算是聪明人,偏偏不管三七二十一伙同鲜卑族去攻取邺城。
这功劳是北营的,但第一个杀入城中的却是刘伯根。平定河北刘渊即将建立国家政权,大家都在议论开国之后的分封,立下奇功的刘伯根自然是众人议论最多的人物之一了。
其中的关键就算是傻子也听得明白,曹嶷心中的疑问越多,忍不住出言询问起来。
“他一直想建立功勋,攻下邺城有什么不好?”王弥也看曹嶷,懒洋洋的回答道。
曹嶷眉头一皱道:“单是如此便将他推上了风口浪尖,这不是他能应付的。你明知他的脾性,还要让他如此?”
“有你与我在,没什么好怕的,你我终究是汉人,若是没有功勋在身迟早被人踩在脚下随意践踏。塞外的生存法则到了这里一样适用,北营想要强大,这不是最好的机会么?”王弥仍是一副懒洋洋的样子,可话语中却是多了几分认真的味道。
各个部族皆是占据城池补充实力,寻常的小部落唯有被人使唤的份儿,能捞到一些钱财也不过是小打小闹对于部族的提升没有什么帮助。可在战场上立下功劳的部族便不同了,暂时屯驻的城池要好一些,也被大单于刘渊批准可以适当的补充兵力。
兵是战时的称呼,任何一个国家与部族不可能长期养着占据人口比例极大的兵卒,这其中的门道便在这里。各部族的战士在和平时期都是主要的劳力,只有部分人马隶属于族中的高层人物才能长期的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