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盘口(2 / 3)
顿时腰板子挺了挺:“不怕二公子笑话,在下正有此意。”
西门二公子击掌赞赏道:“不错,男人大丈夫,自当精勇猛进,锐意进取,岂能遮遮掩掩,不敢说出心中所想?问道此言深得吾心,当敬一杯。”
说着,当即举起了杯子。
古问道也不造作,同样举杯相迎,一口饮尽。酒水绵然入喉,更添快意。心道外界传闻西门二公子性子慷慨好客,不拘小节,果然有大家之风。
饮尽后,西门二公子道:“不过群英荟萃。百里挑一,这头魁端是不好得。”
古问道听他话中似乎有话,便问:“二公子阅人多矣,心目中可有看好的人选?”
西门二公子哈哈一笑:“那倒没有,不过扬州那边早议得沸沸扬扬,还开出了一个盘口,上榜者。唯十五人耳。而问道你,赫然在榜上,而且名列前茅。高居第六,赔率一赔三。”
听了这话,古问道心中不禁暗暗有些窃喜。道:“真没想到,市井之间,竟还有这般动静。”
西门二公子笑道:“此事讯息一出,便惊动天下,开盘口之事,不过附庸风雅耳。但也可以从侧面推波助澜,略见一斑。”
古问道等人点头称是。
要知道,这盘口可不是随便开的,必须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还会请来资深的儒家学士来做顾问。给意见。否则随随便便开出来,被人爆庄,破产分分钟的事。
故而,敢坐庄开盘口的,绝非等闲之辈。代表的意义非同凡响。
古问道忙问:“二公子,敢问这份榜单之上,都有谁人?”
西门二公子微笑,倒背如流地将十五个名字一一道出。这时候,宴席上的诸人都不禁竖起耳朵来听,生怕漏了一个名字去。
十五个名字。都是各州府公认的才子,就算他们不曾见过人,可对于他们的名字,早就听说过了。
天华朝说小不小,但说大也不能说渺无边际。即使讯息蔽塞,不够发达,可通过口口相传,以及个人作品的传播,一些有才华的人的声望还是能让得天下知晓的。
听完这十五个名字,纵使古问道向来自负,可对于自己能排到第六位去,还是很满意。
这一份盘口榜单,真可谓网尽天下青年才俊了。
他忽而想到一事:“盘口之上,只得十五人,可其他人怎么算?”
“这只是一份前茅榜单,后面还有一份更为详尽的,如果别人愿意下注,也是无妨,赔率更高呢。其实对于此份榜单,还是有些争议的。就我个人而言,同样觉得有遗珠之感”
古问道一愣,问:“哦,二公子有何高见?”
西门二公子悠然道:“冀州叶君生没有上榜,倒是有些意外。”
“叶君生?”
古问道咀嚼这这个名字,很快就反应过来:“二公子所说的,莫非是那位声名鹊起的冀州叶君生,写了《念奴娇》、《水调歌头》的?”
西门二公子道:“可不是他嘛,另外,他那首新作《青玉案》亦是脍炙人口。当时传出,为人争相抄写。正明公曾叹曰:‘此词一出,元宵谁还写得?’此子天纵奇才,委实罕见,却是应该入选。”
对于二公子的赞誉,古问道莫名地感到有些不舒服:叶君生异军突起,几首词作传下来,确实风头正劲。但正所谓“文无第一”,要心悦诚服地甘拜下风,那是万万办不到的。
当下道:“二公子,这趟才子竞赛,比的是全才,绝非单单诗词,或许正因为这个原因,这叶君生才没有被选上榜吧。”
西门二公子点点头:“应该如是。不过叶君生的词,确实做得极好,一首《水调歌头》写尽中秋气象,然后又是元宵,若果写多几首,那一年四季的佳节诗会文会,大家都难下笔了。”
这句话的赞誉,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于叶君生所做诗词,极为推崇。更要命的是,个中观点,可并非是他的片面之词。文坛之上,已有不少名宿大家点评过的,纷纷给予肯定。
席上,古问道听着,刹那间面皮就有些涨红了,只觉得火辣辣的,仿佛被打了脸。
西门二公子这话,该是信口而出。但正因为如此,才显得自然,不掺杂质,发自肺腑。而古问道等人听在耳朵里,那滋味就大大不好受了。
四季轮回,风花雪月,其中的佳节之日是文人才子们的表演时刻,属于展现头角的舞台。这叶君生倒好,两首词抛出来,把个中秋和元宵都写绝了。以后不管别人怎么写,都会自然而然地拿来与之比较。
比较之下,优劣立分,那别人写的,不出意外基本都成了陪衬绿叶。
自古娇花多妩媚,谁人见到叶子绿?
真是悲哀呀!
往狠处说,这叶君生都称得上去断人思路了。
因此,很多人心里都憋着一股劲,都想着要写出超越他的相关作品来。只可惜“文章本天成”,很多时候越想为之,越事不可为。
这一股劲,憋着憋着就成为内伤,继而转化为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