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墙倒塌(3 / 4)
京都经营了这许多年,安全问题也总会有些许疏漏。若是真的有什么意外发生,迁都之事,不如不办。
皇后看着秦真如此烦恼,不由同他提议道:“不如先把皇考之前用过的行宫梳理一下,看看哪些可以用的,再看看周边的环境。若是合适,可以优先考虑。”
秦真眼睛一亮,“这倒是个法子!”
说罢,秦真立马让小苏去取地图去。
明宣帝执政六十余年,并不爱住皇宫,除了在京郊修了园子,还数次南巡,并将足迹踏遍了大洪帝国的各个地方。
秦真看着地图,仔细回想各处行宫的情形,突然他高兴道:“江城就有一处行宫合适,而且当初由于那里风景好、交通便利,皇考还让人修了许多庙宇。如今,那处行宫周边有庙宇拱卫,外面又有兵士驻守,占地面积不小,以后扩建为京都,也不用扰民。”
秦真对小苏吩咐道:“去传怡亲王、张玉、尹继、沈近思、李拔,钱轼来见朕。”
皇后见他也和大臣议事,便想着要退出去。不想,手却被他握住了,“你别走,也留下一起听听。毕竟,以后搬过去,那里就是我们的新家了,总要让你这个女主人喜欢和了解。”
“对我而言,有你和孩子们在的地方,就是家。住那里,我都不在意的。”
“可我想你留下陪我。”
“皇上如今是越发粘人了……”
皇后打趣的话刚说完,人就被他抱到了怀里,他贴着她的脸,笑道:“我就是想要粘着你。这些日子事情多,都没时间和你两人好好说说话。其实,发生了地震后,我心中一直后怕,还好你和乐乐没事。”
慕雪靠在他怀里,语气轻松道:“大约是老天看我们两人都受了太多分离的苦了,不舍得再叫我们分开了。”
秦真还想和她温存一会儿,不想外面已经传来了小苏请见的声音。
慕雪推了推他,他这才叹了口气,不舍地放开了手。
皇后站起来,坐到了一旁的凳子上。
几位大人进来,看到帝后都在,赶忙行礼参拜。
秦真道:“都起吧。朕想到了皇考早年建的行宫,方才看着地图,朕觉得江城还行。如今找你们来,就是想问问你们的想法。我们好好议议,尽可能想得细点。”
怡亲王听皇帝说完,先开口道:“臣弟觉得皇上的这条思路甚好,皇考从前确实留下了不少行宫,如今闲置着的不少,要是真的能找到一处合适的,确实可以省好多手脚。只是江城离京都太远了,不过论起地利,其实是比京都更接近中原地区的。臣弟倒是还想到一处的行宫,说出来也让皇兄参详一下。通城那里,皇考也留下了一处行宫,而且面积不小。”
秦真点头,“通城那里,朕记得的。那里离京都近,这是优点。但是那里太靠着海边了,这就是个缺点了。沿海一带,基本都是大洪的富庶之地,但盗贼闹得凶,而且若是真的有什么变故,不利于应变。”
怡亲王点头,“还是皇兄想得细致。这么看来,通城那里确实不合适。”
尹继开口道:“臣也想到了一处——川城,那地方气候适宜,物产丰饶,易守难攻,只是离西北战地有些近。”
秦真笑道:“这么一会儿,就想到了三个地方,看来皇考从前留下的行宫确实不少。今天不拘着你们,你们想到什么说什么,说出来我们都一起再想想。”
张玉道:“臣觉得江城有三利两弊。一利是地处大洪的中心地带,可以远离兵祸,而且交通便利,水路陆路都通达;二利是那里的行宫颇有规模,若是迁过去,可以立马使用;三利是物产丰饶,比京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一弊是那里的气候不好,怕是迁都之后许多人会不适应;二弊是那里民风彪悍,诉讼的案子总是比别处多些。”
秦真不由笑了,“张玉说得实在,这些确实是需要提前考虑到的。民风、天气也确实都是问题。”
沈近思道:“臣觉得天气和民风都不是大问题。其实京都的气候也不好,先皇从前一到冬夏都会出京巡视也有这个原因。民风嘛,是可以调教的。只要教化到位了,自然可以移风易俗,只是需要时间。不过,迁都之后,因为民风的问题,很有可能会产生更多刑诉,不可不防。”
李拔道:“臣倒是觉得那里的行宫范围还是小了些,比起京都的皇宫是不及的。以后要是扩建皇宫,这也是个问题。”
秦真道:“朕觉得不必扩建那儿的行宫。定都于此,是因为我们大洪的先祖打败了大经朝,直接接手了他们的京都。其实,目前京都的皇宫的许多地方都不合朕的心意,只是因为不想花银子重修了,所以也就算了。江城那里,早年朕跟着皇考去过两回,面积不及现在皇宫的一半,但是胜在修行宫的人心思细腻,倒是比现在的皇宫修得细致精巧。朕如今后宫的人并不多,朕觉得伺候的人也可以再缩减一些。这样一来,那里就足可以容纳了,也就没必要扩建了。”
钱轼立即赞叹道:“皇上真是节俭,这是大洪之福!不过,臣觉得那里还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