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八章 藏地之行(2 / 5)
长肯定看过昌都的介绍,甚至是图片和影音介绍,但他还是作为向导,给老板介绍了昌都的情况。一个建立在山谷中的城市,人口两万余人,因为一些政策'性'的东西,迁来了一些汉人,目前以藏汉混居为主,当然藏人是最多的。
下了飞机,张蜀生一行四人并没有多余的停留。藏地警备区的一辆经过改装的越野防弹车直接开到了停机坪。越野车的体型比较大,动力强劲,防护效果非常好,玻璃也是特种防弹玻璃,内部空间宽敞,警卫和司机在前排,张蜀生和巴格尔坐在后排。
越野车直接开向了昌都城。
由于昌都是进藏的要道,这里也是川藏公路的进藏后的第一个重镇。
藏地的问题比较特殊,但交通不便绝对是其中一个最关键的基本环节。藏地解放后,中央'政府'立即启动了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的修建工程。最先通车的是青藏公路,全程达到了山区二级油路以上的标准,而川藏公路通车则较迟。
原因是在后世,川藏公路屡屡发生问题,各种天灾和**不断,为了不重蹈覆辙,张蜀生亲自过问了川藏公路的修建工程,以很高的要求来建造,不惜投入更多的资金也要造出一条更好的路,即便进度慢也等得起。修两条好路进藏的重要'性'实在是太大了,铁路的问题最少十年内无法解决,那么,修两条好公路也算是能够解决不少燃眉之急。
进藏的车其实不少,在昌都停留补给和吃饭的车更是不在少数。张蜀生一行人的越野车进了昌都后,感受到的是完全不同于内地城市的风情。
小城的建筑大多数是新修的,修房的钱里有'政府'补贴的成分,也有藏民自己发家致富的原因。建筑多以两层~五层为主,七层的就已经很少见了,只有一栋,超过七层的就没有了,装电梯实在是太不划算了。
小城里熙熙融融的人中,部分是传统藏服穿着,但大部分人居然是穿着内地的一些服饰,牛仔裤,衬衣,西装,大多是一些的确良衣物,价格不贵,穿着也体现新'潮',关键是这些简便的服装比起传统藏服更方便工作。
人们的脸上大多带着高原红,目光中总是透着一种友好,偶尔越野车按响喇叭,那些回头的藏民眼中,也多是友善,有的人甚至微微弯腰,欢迎这些远来的客人。
藏民们虽然见识并不太多,但却知道这样的汉人一般都是内地来的。
张蜀生对藏地的第一印象非常好。
大学时候,班上有一个回族同学,一个维族同学和一个***族同学,同宿舍还有一个维族舍友。维族那名男同学'性'格比较乖张一些,花花肠子多一些,自小接受的是汉语教育,维语说的还不如普通话标准。那个男同学他接触不多,但整体感觉还可以,相比之下,曾经同宿舍的另外一名维族学生,那就是完全现代化的'潮'男,和蔼友善,整天讨论的是足球和篮球、音乐,论及民族之分别,他都是摊摊手,说‘那些人都是这里有病的,日子过得好,大家没什么分别’。回族同学则厉害了,大学还是学习委员,***族同学也不会说***语,非常温柔的一个女生,如果她不说自己是***族,张蜀生都分辨不出来他不是汉族。
而藏地人,他却没有接触过,如果真要说接触过,前世坐火车排队买票的时候,倒是经常遇到,毕竟,那个时候青藏线开通,成都经常有藏民买票回藏区。
这次刚到昌都,第一印象是很好的。
吃饭的问题比较好解决,越野车停在一条小街道专门空出来的停车位上,步行下去就是一条餐饮街。这条街上,汉族人,藏族人,维族人,回族人的店子都有,各种口味,川藏公路下来的司机和客人最喜欢在这里吃饭,便宜、服务质朴而且份量十足。
四人自然是以‘老板’为主,张蜀生没有进第一家‘巴蜀餐馆’,而是进了隔壁的一家藏族人开的饭馆,连招牌都没有,只有一个手写的藏语招牌,上面也有汉文‘吃饭喝酒’,非常简单明了。
“请坐。”
见到来了客人,一个藏族小'妇'人连忙过来招呼,居然说的是汉语。
张蜀生示意巴格尔点餐,巴格尔便点了烤肉,青稞酒,炒青稞,馕饼,酥油茶之类的,递给自己老板看了看,张蜀生看看上面有米饭,就加了盆米饭。何凝和陆允言担心他吃不习惯藏地的饭食,越野车里早就准备了许多吃的,土豆和西红柿,肉类这些都放了不少。
点的东西上的很快,张蜀生倒是第一次吃藏族风味的食物,吃的很快,味道也还不错,尤其是烤肉非常正宗,其他的倒还将就。
因为不是吃饭的时间,店里也没多余的客人,一名藏族老者就从后面走出来,坐到张蜀生旁边,递给他一支烟。
“谢谢。”张蜀生接过烟,也不管旁边警卫的警惕神'色',示意没事,凑到藏族老者的打火机上点了火。
“小伙子,你们这是来藏地做什么买卖的啊。”没想到,藏族老者的汉语说得非常好,带着明显的川音,张蜀生就猜测这老者以前估计是跑川藏的人了。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