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一五二章 故里(一)(2 / 2)
手掌心。
徐劫带着鲁仲连是亲自去城外接我的,他对我说是领徒弟出城散步。实际上我知道他很好奇为什么韩军没有光复新城,反而默认新城归于赵国。我当时很得瑟地说了一句:“因为我去见了韩王。”徐劫不以为然地撇了撇嘴。
其实,我只是狐假虎威罢了。
当时见到韩王,韩王第一句话就是:“寡人势必收复新城。”他已经知道我是新城伪郡守的门客,此来是关于新城归属问题的。
现在满世界都是纵横两舌之士,这些君人者一天不知道能收到多少求见信,开头不是危言耸听式的“臣来救大王与国”,就是高额利诱式的“臣有让大王王天下之法”。听多了就会有免疫力,也知道了如何应对,比如先把底线挑明,你丫要是再敢踏过底线,就别怪外面的斧钺刀叉伺候。
“收复新城对于大王而言,乃易如反掌之事。”我对韩王道,“不过外臣窃为大王不值呀!”
韩王一愣,道:“还有什么比寡人收复自己的土地更值得的?”
“大王,寒家反秦,正要找一强国依靠,家主本是想投入韩国,归还新城的,被臣下劝止了。”我道。
韩王面露不悦。
“因为臣下担心大王取回新城之后,心生懊悔,到时候怪罪寒家,实在是无妄之灾。”我道。
“你这人说话好颠三倒四!你们若是还我新城,我必然以礼相待,怎么会怪罪!”韩王大怒。
“取回新城对于大王和韩国真的好么?”我惊讶道,“臣从伊阙而来,综合地势,乃是新城在前,两山在中,高都伊阙在后。如此就能看出,新城外无屏障壁垒护卫,内无坚守之人心。一旦秦军入寇,新城必然易手。这座城,简直就是为秦国武将增添功勋而设的。”
韩王哑然,每次大战在即,新城的确都属于被弃守的鸡肋。明明身后就能占有地理上的优势,何必在一座雌城与人争锋消耗呢。
“史官每每记载某年月日,秦国拔我新城,这于大王的名誉也不好啊!”我说得声泪俱下。
“别说了!寡人绝不将新城送给秦国!”
“不是送给秦国。”我笑道,“是用来买赵国支持三晋,与秦国断交。”
赵国现在名义上还是秦国的盟友,一般也不会直接参加对秦国的战争。当初主要是赵雍得北伐中山,有一个齐国添乱已经很头大了,得好好安抚秦国。正好秦国国内难得出现不稳,于是才有了一种貌合神离的盟友关系。
韩魏对此早就很恼火了,大家都是世卿之族,婚没少通,架没少打,该帮衬的时候还是得帮衬一下,你赵国一直胳膊肘往外拐算什么意思呢?赵国这边看上去,韩魏都是姬姓之国,赵秦才是同姓之国,帮你们才是胳膊肘往外拐呢!何况秦国是实实在在威胁自己的西陲边境,魏国难道敢渡水北伐么!
“新城归赵,对于大王有极大的好处啊。”我道,“连瑞是秦国叛徒,他因为献城而得赵室封爵,则秦国必然会以为这是赵室在背后放的冷箭,从而与赵国交恶。赵室又因为得了新城郡,势必要派人来驻守,这就等于由赵王为大王守门。秦国一旦东进,就得面临赵兵,赵国也就不得不参加以后的中原合战。”
韩王沉默不语。
“以一座必失之城,断秦国外援,得虎狼之师为门护,这远远要比光是得一座新城有利得多啊!”我用了十分有渲染力的感叹句,直接说得韩王点头。
这位年轻的韩王很快就问了一个让我舒心的问题:“赵国为什么会收下新城呢?”
这个问题问得太有水平了。
我不能说因为徐劫出马,我很有信心。
我更不能说:大王,你不记得上党归于赵国之事了么?——因为那件事还要再过三十年才会发生。
不管怎么说,以赵国对土地的渴求,别说近在三晋韩国,就算远在箕子韩国,都会派出郡守去收下来。而且赵国还有平原君,这家伙简直就是来者不拒的典型,不管谁给的都敢要。
我回到邯郸之后,向徐劫打听面见赵王的细节。徐劫说,他根本没有来得及跟赵王讲道理、析利弊,赵何赵胜就开始讨论给连瑞什么待遇了。
身为赵人,哥表示压力很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