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第二五七章 曲阜之会(一)(2 / 2)

加入书签

在不是很解了。

我只知道,这个国家是周室的至亲之国。按照上古时代的习惯,天子统帅中军之师,太子掌令前军,庶长子掌领后军。周人承袭这个传统,以武王代文王,居天下之中,建都宗周。又以召公为文王庶长子,居晏国——即后来传世的燕国,为掌天下之后军,管辖北方之地。以周公为太子,居天下之南——鲁国。

这条线连起来,对应星宿就是东方心宿中的三星。事实上,心宿三星的名字就叫“庶子”、“天子(帝)”和“太子”。

鲁国在齐桓公崛起称霸之前,一直是个强势的国家。当时鲁桓公时代,一直压着齐国一头,就连齐国人淫奔的时候都喜欢装扮成鲁桓公来吸引美女。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当年打败齐师的功臣就是桓公的三个儿子,也就是后来乱政导致鲁国衰败的三桓。

“狐公,乃是季氏乱政!”鲁国群臣中走出来一名老者,对我拱了拱手,慷慨道。

季氏?

当年鲁桓公的三个儿子庆父、叔牙、季友,被称为三桓。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就操纵在以季孙氏为首的“三桓”贵族手中,形成了架空国君,贵族共和制度。这种制度不像晋国的六卿专政,最终导致晋国分裂成赵魏韩。其主要缘故大概是因为鲁国比较小。

孙,就是表示自己公孙血统的意思。一般族人是不能叫的,只是用来称呼宗主。比如庆父之后孟孙氏、叔牙之后叔孙氏、季友之后季孙氏。

看上去的确像是一个大反派,但是,唯一的问题在于……

三桓早在一百二十年的鲁穆公时代就被逐出权力中心了!

他们的封国也早就被齐国灭了。

这是在寻我开心么?

我冷冷地看着他,没有说话。

“莫非老朽说错了么?”那老臣上前一步,颇有跟我杠上了的意思。

我转过头,问鲁君道:“此谁人?”

鲁君战战兢兢,双手发颤,道:“此人是上大夫公仪平。”

“哦,公仪休之后?”我饶有兴致地看着他。

公仪休此人就是鲁穆公的相邦,正是因为他的辅佐,三桓才会被迫离开朝堂。此人在两千年后的思想品德课露过脸,因为他最爱吃鱼,但是当相邦的时候,别人给他送鱼他全都拒绝了。

我记得思想品德课就截取了这么一段,表明华夏自古有美德——廉洁。

其实故事的完整版本是:公仪休拒绝了别人送的鱼,并且解释道:我当着相邦,想吃多少鱼都能吃到。一旦收受贿赂,这个相邦的位置就保不住了,那时候别人也不会送我鱼……这种亏本买卖我是不干的。

所以说,我觉得他的后人应该也是聪明人才对。

然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