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4 / 5)

加入书签

普及问题,因为这不是人们生活必需品,要让大部分人都用得起唱片机,得先解决温饱问题,再来谈享受,那这其实是一个社会问题。在一个国家做事,就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本土文化,在中国的情况和美国是不同的。”

短短一段话让Len意识到了戴远知所做的这一切的用意,以及他的“野心”,不禁说道:“你背着骂名,投资中国的房地产,搞美国股市,最后这些钱全都捐给了你的国家,做这些的根本目的只是为了建设你的国家,实现大同?”

戴远知望着窗外,远处被雾气笼罩的隐隐露出一角的山峰,似低语道:“不止是我,也是我的祖辈们共同的心愿,虽然它很遥远,很遥远……”

但只要有一分热量,只要能看得到一丝光亮,就不可能停下前行的脚步,也不能停止贡献那仅剩的热。

音乐还在进行中,Len受到了他的情绪影响,举起茶杯晃了晃,“Daniel,你是个有大爱的人,祝你成功,我的兄弟。”

美国佬惯常爱说“祝你好运,伙计”,但这次Len说的是“成功”,戴远知弯了弯唇,端起茶杯朝他说了句“谢谢”。

……

寿宴结束茉莉就想把大衣送还了。按理说是该洗一下的,虽然她是第一次穿貂皮大衣,再没有经验也知道这样名贵的衣服不能随便洗,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将衣服原路返回比较稳妥。

戴远知的电话并不能经常接到,把助理的电话给了茉莉,说遇到急事可以找他的助理。茉莉不想直接和戴远知交流,打算跟他助理说一声,她送过去或者叫那边来取。

送回衣服之后过了一个礼拜,来了一个紧急任务,南边一座小县城发生了大地震,周围城市也受到了波及,兄弟报社人手不够,跟民汇社临时借调了几个记者过去。刚好那几天茉莉手上工作完成了大半,谢维觉得可以送过去锻炼锻炼,就派她和另外两个同事,跟着老资历的前辈到现场去。

接到通知后,茉莉以最快的速度简单收拾了一下行李,跟着同城其他几个报社的同事,加起来一共二十几名记者,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去往县城的列车已经停运了,客运大巴载着他们这支队伍驶离繁华的都市,在荒凉的郊野上疾驰,向着无尽未知的前方。

离县城越近,车越不好开,城市早已看不到原貌,到处都是临时搭起的帐篷和流离失所的人们。离重灾区还剩几公里的地方,道路塌陷,交通线路全面中断。车实在开不进去,地图也没有用了,因为当地的地图上面很多地名都成了废墟,只能徒步进去。一行人背着器材拖着行李艰难前行,连日来的雨水,空气湿度很高,地面打滑,余震来了好几波,山路并不好走,刺骨凌厉的风刮在脸上刀割一般,渐渐的,脸上便没了知觉。

为了方便行动,茉莉只在保暖内衣外面穿了件半高领羊绒衫,最外面套了件冲锋衣御寒,衣链拉到下巴。路上还遇到了来自其他城市的媒体朋友,队伍慢慢壮大了起来。天色越来越暗了,大家纷纷打起了手电筒,在脚下汇聚成了一条灯河。

“老乡!”身后不远传来人声,几个穿着救援服的年轻小伙边走上前来边大声问,“你们也去灾区吗?”

领队的是《平城日报》的副主编,向他们说明来意。救援队说他们已不是第一次来了,昨天早上这里的路还好走,把一车伤情严重的病人送了出去,今天就开不进来了。发生地震后,当地的武警官兵是第一批赶到的,解放军和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也都调派到了受灾区。天越来越冷,现在就缺医疗用品和物资。

记者们一面了解情况,一面借着手电的光,僵硬的手指握着笔做着速记。到了前面稍微宽敞一点儿的空地,救援人员拿出了面包压缩饼干等干粮,记者们饿得实在不行,道了谢,你推我让的,一个面包被掰成几块,终于下了肚。想到灾区物资仍然紧缺,谁都不敢多吃。继续赶路。终于在天亮之前到达了灾区。

来自全国各地的物资都被送到了这里,然后再经过人力运输进来,但是这里受灾实在严重,还有一阵又一阵的余震,生灵涂炭,尸横遍野,遇难者人数节节攀升,救援人员和医护人员在这样恶劣的严寒天气中,争分夺秒地与死神赛跑着,能抢出一个是一个。

除此之外,文物古迹受损严重,物资和救援远远不够。

茉莉来不及去感受内心的震动和恐惧,刚一安顿好就跟着前辈老师们加入到了救援工作中。

她没有经验,就学着做,在旁边做着力所能及的事,也没忘记本职工作,但这样的场景实在让她不忍心再去揭开受灾群众的疮疤。那一刻她忽然明白入职大会上谢维那番话分量有多重,也第一次切身体会到了记者的责任。

水资源是最紧缺的,不是什么水都能喝,死了太多人,接踵而来的就是瘟疫,水是最容易传播开来的,到处都是被污染的水源。连喝水也不能解决,更别提洗漱了。

茉莉和同事跟着军队和救援队前往七宝山,听说有村民被困在了山上。一级一级往上攀登,好在这山上都由石阶筑成,还没损坏严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