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艰难长大(1 / 1)
转眼间,1944年,姚叙堂五岁了,丫头也十岁了,丫头能领着弟弟去地里拾回来半筐草喂鸡和喂兔子。但这五年时间里,姚家也是经历了难以言说的巨变,先是姚家老母亲过世了,没过两年,镇上征兵,姚世家因着征兵家里能多点贴补,于是便上了前线,这一走,再回来便是一纸烈士名单了。
世家媳妇孙氏,经了这五年的蹉跎,刚三十出头的年纪,看起来像五十的老妇女一般。一人带着两个不经世事的孩子,白天在地里埋头苦干,晚上便一头倒在炕上昏睡过去。那时,又处在战乱年代,家家日子都不好过,但好在前头村还是个民风淳朴的村子,村里人相互有难,也都帮扶帮扶。
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孙氏带着丫头和姚叙堂满村要饭,但凡家里能多出来口吃的的人家,也都愿意拿出来个地瓜干给丫头和姚叙堂。这段经历在小小的姚叙堂脑子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后来,姚叙堂满头白发的时候,还总能回忆起村里的哪家哪户给了他一口吃的。
日子再难,也一天天过下去,姚叙堂十岁那年,不知怎的,村里来了个教书先生,一间烟草屋子,几张破旧桌子,就办起了学堂。孙氏年轻的时候就羡慕能识文断字的人,于是,她跟姚叙堂说:“小松,你去跟着村里教书先生上几天学吧,学几个字,不至于是个睁眼瞎。”
姚叙堂再高兴不过了,这个孩子也是怪了,虽然十岁了还不识字,但心里总想着能变成个文化人,偶然间得到了一张带字的纸,姚叙堂便像是得了宝贝似的,拿根木棍在地上比着纸上的字写。没有笔画顺序,也不知道这个字是什么,在地上也模仿的像模像样。
村里来了教书先生,姚叙堂也是羡慕的很,但他知道家里的情况,他得和娘还有姐姐一块干活,否则光是靠着娘和姐姐两个女人,这个家很难。所以识字这个事,他连提都没提。这下,娘提出来了,姚叙堂心里别提有多快活了,他都能想象出来他坐在那间所谓的“教室”里,读书写字的样子,甚至这一刻,他觉得自己的脊梁骨都挺直了。他暗暗笑着,仿佛自己已经是一个文化人了一样。
可忽然间,他又想到了那个现实的问题,他去上学了,家里这些营生怎么办?毕竟娘和姐姐都是女人家,孙氏似乎看出来了姚叙堂的为难,她说道:“我问了教书先生,他说上三天就能歇一天,你安心去上,歇课的时候再去干活。”
姚叙堂说:“娘,那你和俺姐,把累活给我留着,我歇课的时候干,等我学的差不多了,识得几个字了,够用了我就不上了,回来帮衬家里。”孙氏抬抬头,手里继续剁着喂兔子和鸡的草,说道:“你能学进去你就多学,说不得以后你也能当个教书先生,能吃上公家饭,不用在这个地里扒饭吃,你要是学不进去,你就权当去认几个字,别以后让人唬了就是了。”姚叙堂满心热血说:“娘,我肯定能学进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