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除夕(1 / 2)
【除 夕】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团圆”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中国人更是注重在特别重要的日子,比如春节,中秋,端午,生日等日子里一定要团圆,因为没有什么比家人还要重要的了。特别是乡村的人更是对于一家团聚看得很重,不管你有多忙,过年的时候必须要回家团圆。苏妮家一到过年这会就会特别热闹,正好姑姑也从北京回来了,一家子真的是完全团聚了。
苏妮对于姑姑的印象还存在于小的时候见过一次,因为苏妮的姑姑总是在外面忙,而她嫁出去那会交通也不是现在这么发达,回家并不是那么容易。苏妮的姑姑在苏妮还没出生的时候就出去打工了,而且在打工的地方认识了姑父,俩人就那样结了婚,只在结婚那年回来了一次,那时候和他们一起回来的还有苏妮的表弟叶卿轩,苏妮那时候才4岁,所以没有一点印象,对于这个姑姑,只剩下奶奶房间墙上的一张照片给她一个念想。可是不愧是一家人,苏妮一件姑姑便觉得很亲近,而且和表弟也相处得不错,经常在网上聊天,还帮他复习功课。只是姑父有些外冷内热,有点亲近不了。
苏妮觉得她一生最幸运的事情就是拥有了这么好的一堆家人,不是说家庭之间没有过争吵,只是就算是争吵,每个人还是将家人看作第一位,吵完了就吵了,不影响感情。苏妮一直相信,亲情是世上最美丽最能永恒的感情,虽然现在网上总是有些什么“孩子不赡养父母”啊,“父母卖亲生孩子”啊,“家庭暴力”啊之类的负面新闻,但是只要想到自己这一大家子人,苏妮就会觉得温馨,觉得什么都比不上家人。
除夕的这天,一大早大家就都起来忙活了,开门的时候放了挂鞭炮,把苏妮从睡梦中直接吓醒,不过苏妮已经习惯了,因为每年都是这样。
“早上好。”苏妮一出门就看到了同样被吵醒的表弟,苏妮微笑地跟他问好。
“姐,早上好。睡得怎么样啊?”叶卿轩揉着朦胧的睡眼说。
“还好啦,昨天就想到今天肯定会早起,所以很早就睡了。”苏妮说。
“嗯嗯,我也是。”叶卿轩说。
“我爸应该要粘春联了,咱们去看看吧。”苏妮说。
“好啊。”叶卿轩说。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苏妮他们去的时候,春联年画和福字都已经贴完了,有点遗憾,不过看着喜气洋洋的气氛大家都觉得很开心。
“妮妮和小轩都起来了啊,快去洗漱,待会我们吃完饭要去上坟呢。”苏爸爸看着走过来的苏妮和叶卿轩说。
“嗯嗯,好的。”苏妮高声回到。
上坟是件很严肃的事情,很多地方是除夕的下午去上坟,而苏妮的家乡是吃完早饭就去。上坟主要是人们把做好的年夜饭,送到亡故亲人的坟上,让亡故的亲人与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从而寄托人们对亡故亲人的哀思。小的时候苏妮不太喜欢去,因为还小不懂事,不知道为什么要跪在那里看爸爸把饭菜摆上,然后过一会又收起来。而且山里的冬天格外冷,苏妮从小就怕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