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冬宫遇旧人(2 / 2)
。”苏妮转移话题。
“回家肯定是不错的,至少不需要担心自己夜晚不知道怎么走回家了。而且这里朋友也多一些,没那么孤单。工作已经找好了,看起来过得还不错。这不,一到周末就出来玩了,说明还是挺自由的吧。”迈克说。
“呵呵,我现在是不太敢出门了,俄语学得还不是很好,总是怕自己会走丢。”苏妮说。
“你一个人来的吗,这里没有一个熟人?”迈克问。
“没有,我堂弟也来了,不过我们不在一个学校,我们只是住在一起。而且他是那种自来熟的人,一来就混熟了,经常和同学出去玩,倒是一点也不担心会不会走丢的。”苏妮笑了笑说。
“哦,你堂弟他俄语很好吗?”迈克问。
“他早在半年前就准备着出国的事情了,所以学了很久的俄语,日常交流不是问题。而且他这个人也很聪明,只是玩性大了点。”苏妮回答说。
“我看你对这里好像不太干兴趣,怎么跑到这来玩了?”迈克看着苏妮心不在焉地随意看着,不禁好奇地问。
“我是被赶出来的,因为我太努力学习,所以被我弟给嫌弃了。”苏妮一脸苦闷的说。
“哈哈,看来你弟还是很关心你的啊。”迈克大笑。
“嗯,那是。”苏妮点头。
“你知不知道彼得堡的历史,我给你说说吧,你不是对这些历史类的东西最感兴趣吗。”迈克说。
“好啊。”苏妮一下就干兴趣了。
“圣彼得堡始建于1703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市名源自耶稣的弟子圣徒彼得。1712年,圣彼得堡成为 俄国首都。其后200余年,它始终是俄罗斯帝国的心脏。它可是我们的骄傲。”迈克一脸自豪地说。
“呵呵。”苏妮只是笑没有说话,她在等迈克继续讲。
迈克看苏妮一脸感兴趣的样子,不再说废话了,俩人便一边走一边讲了:“城市发端于1703年,彼得大帝在涅瓦河口的兔子岛上建立彼得保罗要塞,后扩建为城,称圣彼得堡。1712年俄国首都从莫斯科迁到这里,持续200余年。1914年改称彼得格勒,1924年列宁逝世后又命名为列宁格勒,1991年苏联解体后恢复圣彼得堡旧名。涅瓦河三角洲上数十条纵横交错的水道和运河,把大地分割成近百个小岛,靠400多座桥梁相连,使圣彼得堡具有独特的“水城”和“桥城”景观。中心城区在大涅瓦河南岸,全市最繁华的涅瓦大街横贯城区,海港、河港和各类工厂分布在外围的瓦西里耶夫岛区、彼得格勒区和维堡区,昔日帝都留下的俄罗斯古典建筑群和名胜古迹比比皆是,如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要塞、冬宫与皇宫广场、夏花园与夏宫、海军总部大厦、圣伊萨克大教堂、十二月党人广场、斯莫尔尼宫、俄罗斯博物馆、喋血教堂、驷马桥、……涅瓦河哺育了灿烂辉煌的俄罗斯文化,使圣彼得堡成为著名的科学文化城,罗蒙诺索夫、门捷列夫、普希金、果戈里等许多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都在这里生活和工作过,城内拥有数以百计的科研机构,数十所高等院校,以及众多博物馆和图书馆、影剧院等。”迈克一口气说完,比背书还认真。
“圣彼得堡是一座文化名城。这里有彼得大帝时代建起的科学院,有40多所高等院校和400多个科研机构。其中著名的有1819年成立的国立圣彼得堡大学、圣彼得堡国立技术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建筑设计大学、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和北极和南极研究所以及永冻土研究所。市内建有50多所博物馆,被誉为博物馆城,著名的俄罗斯博物馆创建于1895年。城内的俄罗斯古建筑群享有盛名,属于18世纪早期的主要建筑群有:彼得保罗要塞及彼得保罗大教堂(彼得大帝的葬地),海军部岛上彼得大帝的夏花园及园中的夏宫等。这些建筑群具有俄国早期巴罗克式建筑的特征:古朴、雄伟、稳重。18世纪后期的建筑有斯莫尔尼宫、冬宫、塔弗列奇宫、阿尼奇科夫宫(十月革命后改名后少年宫)。19世纪初的主要建筑有:宏伟的喀山大教堂、高达101米的伊萨克基辅大教堂等。许多俄国著名诗人和作家,如普希金、莱蒙托夫、高尔基等人都曾在此生活和从事创作。”
“我就在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呢。”苏妮插了一句。
“那不错啊。那可是这最好的大学,苏妮你真棒。”迈克说。
“呵呵。”苏妮笑着没有多说。
俩人就这样边走边说,一上午也就这样过去了,苏妮是走累了,凯特提议一起去吃点什么,苏妮也不好拒绝,便一起去了。
原来在陌生国度遇到认识的人是这样的感觉,就算看着毫无兴趣的艺术讲着枯燥无比的历史,也觉得很安心,很平静。
多少天没有这么平静过了,苏妮不知道,但是她很享受这样的感觉。
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