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4章 在罪恶中浸泡久了,会变得习以为常(2 / 3)

加入书签

进展。影片向后发展,我们得知老警探正是通过图书找到了凶手的线索,那么在这里突出老警探也是对后面剧情的一种预示。

我们接着看,还有什么比较特别的设定?或者说比较有意思的设定?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年轻的米尔斯警探是个什么样的人!

什么样的变化?

在这之前,他已经麻木了,已经习惯了,习惯了每天夜里,听着那些嘈杂刺耳的声音,习惯了利用节拍器的声音来催眠自己,让自己忽略那些嘈杂的声音,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节拍器也代表着一种态度,一种循环!

他这么多年一直都在这个循环里面,这个麻木的城市,冷漠的城市,他想改变,但是往往就如同他说:“有孩子看到了!”而同事却说:“你为什么要说这个?”

而最后一次,节拍器被他摔了!

这几次节拍器的出现,到底有什么寓意?

不同的人或许会有不同的猜想,在此我个人认为,是老警探厌倦这个城市,作为警察他深知这个城市每个角落潜藏的罪恶,但是长期浸泡在这样的环境中,人难免麻木,警探知道自己的力量无法改变这个城市,所以期盼着自己顺利退休,离开这里。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二人在思考过程中的小动作,小警察是边思考边玩笔显得十分浮躁和老警察的沉稳形成一种对比。在思考的过程中画面不断通过硬切和叠化扩大景别,镜头逐渐逼近人物其实也是在带领观众不断走进人物内心,也是在暗示两位警察在逐步逼近事件的真相。

我们不难发现,老警探的床头有一个节拍器,这个节拍器出现了好几次,每次老警探要入睡之前,都会拨动节拍器。

同样的道理,导演如果在电影里面,让某个道具多次出镜,那么这个道具必然有着导演想要表达或者想要象征的东西。导演往往会在电影总安插一些道具,充当线索,或表达特定的含义,这一点在观影中要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

所以,节拍器被他摔掉了,因为这个时候,节拍器反而成为了阻碍!

比如破门而入,老警探一直在试图阻止他违规办案,可是他答应了之后,下一刻就直接踹开了门!

最后一场戏凶手不再背地作案,而是在公众瞩目下开始他的带有宗教意味的杀人实验,以此来完整自己最后的两件“作品”——嫉妒与愤怒。

为什么导演要安排米尔斯家“过地铁”?

相信这一点很多人应该都会好奇,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奇怪的环境?

还有一点,那就是动态镜头和静态镜头。

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些观影技巧了,注意一些细节的前后对比,往往会发现导演要表现的重点。

而要知道,一部电影往往不会去随便地制造某种带有特别的特征的天气,所以注意电影中大成本人为制造出的一些效果,因为这些效果往往蕴含着独特的意味。

米尔斯的家!

我认为是一个非常有趣,并且非常特别的,特殊的设定。

两个人的画面的不断切换也让观众明白两个个人逐渐想到一块儿了,而且我们通过前面的戏知道老警察并不愿意接受这个案子,他是在帮米尔斯查资料,因此这一段戏也是二人友谊递进的一段戏。

当然,其实电影的细节肯定还有很多,我需要继续观看才能够发现。

这些声音,其实同样的也是老警探无法入眠的原因,也代表着哪怕是深夜也无法熄灭的城市的嘈杂。

电影的一开始没有一句台词,却将一个成熟稳重的老警察形象奠定了起来,他是用一组普通的起床穿衣的镜头来展现的,老警察的床收拾的一尘不染,工作用具摆放的整整齐齐,他整理好衣物,打好领带最后拿起钥匙走人了,这是为了和后面小警察的大大咧咧不修边幅的特点形成对比。接下来就进入了犯罪现场,老警察与小警察米尔斯

首先虽然导演没拍摄翠茜(米尔斯妻子)头颅的血腥画面,但是翠茜应该是死了的,导演在前文中做了充分铺垫,安排了老警探与米尔斯一家的会面,安排了翠西向老警探讲述自己怀孕的桥段,包括最后凶手在自首前,警局同事告知米尔斯妻子给单位打来了电话,都是为了最后一场戏作铺垫。那么翠西死有何辜呢?这是否是凶手为了完成自己的计划而滥杀的一个无辜呢?

什么性格?如同过地铁一般,明明知道,可是却依然还会发生,米尔斯的一些所作所为,和这个有着很大程度的相似。

他是嫉恶如仇的人,同时他年轻有野心,渴望做出成绩,荷尔蒙分泌旺盛,这与老警探的麻木逃离不同。也许导演想用这样的方式来一次次提醒这个年轻人不要沉睡。

事实上,《七宗罪》的确不完美,但是在一些人眼里,这些不完美或者说引人争议的问题,却又恰恰是这部电影最精彩的地方。

在与年轻警探米尔斯经过一番带有人生哲学意味的争吵后——面对罪恶应该努力改变还是洁身自好?

老警探毁掉了自己的节拍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