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0章 三十六计都用上了(1 / 3)
《十二怒汉》这种电影,对话类电影,而且还是剧情向的,肯定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甚至于被很多人解读成了一些连李易自己都没想到的东西。
特别是针对8号这个关键性的人物,更是延伸出来各种各样的解读。
“牛逼,太牛逼了,感觉整部电影是各种计谋的现实版体现!”
“比如说呢?”
“比如刚柔并济,比如远交近攻,比如知己知彼!”
“少说了,还有暗度陈仓,欲擒故纵,一桃杀三士,反客为主等等!”
“我怎么觉得我们看的不是同一部电影?”
而事实上呢?
其实这些东西,完全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类的解读,又不需要太严谨,只需要能够自圆其说,逻辑自洽就可以了。
很快地就有影评人给出了相关的解读。
“《十二怒汉》如果从单一的陈伟杰饰演的八号陪审员的角色出发,抛开其他的不谈,只说计谋,真的堪称精彩绝伦。
而当己方占据优势时,可以充分发挥群体压力的作用:强调优势地位事实,并且可以利用沉默强化压力,寂静状态下,往往情感压力更大。在最后只有三票有罪时,面对情绪激动10号,大家都置之不理,反而使得这个社会助长型性格的老人变得懦弱无力。
事实上,如何让一个人改变自己的想法?
或者说,如何让一个人变得自信起来?
所以,他失去了所有的有效的辩论词,说出来的都是歧视,歧视,歧视!
而这很明显的会让人反感,没有人喜欢被人强制性地去改变自己想法,你歧视可以,可是不要强加给我们。
对于6号,窃以为最关键的那一句话就是“假设你是被审判的那个人呢?”,这句话虽然6号并没有表现出来有什么态度,但是实际上,当这句话说出来的时候,他就必然会去思考这个问题。
于是自信就出来了。
于是他说着说着自己就乌龙了!
8号的策略是什么?
除了降低他们的激情和动力之外,实际上,他还用了一个潜移默化地激怒!
让他们反过来的去扬短避长,实际上,无论是10号也好,或者3号也罢,他们真的逻辑能力很差吗?答案是否定的,可是事实却是,他们从头到尾,其实都没有说过什么真正的有用的话。
远交近攻!
对于10号,其实要做到这一点很容易,那就是不断地重复,那个孩子的出身,不断地通过各种描述的过程,强调,比如虽然对方出身贫苦,但是却并不是他的错,虽然对方曾经有多很多案底,但是不能因为这个就如何如何。
这些后面都不是重点是被强调的他出身社会底层。
扬长避短!
我们从头开始说,最初的时候,他用的是什么?是示敌以弱。
这让他很容易地就获得了这些人的潜意识之中的好感。
比如5号,一直都是比较自卑的,因为他出身贫民窟,哪怕之后,他跳票过来,可是实际上,此时此刻的他依然并不自信。
所以,他只是示敌以弱地说,我并不觉得他是无辜的,但是用几分钟的时间,不经过讨论就判决,是不是有些草率了?
这可以说是10号暴雷失去理智的引线,因为他看不起这样的人,他容不得别人对这样的人有半点的同情。
而在被群起而攻之的时候,他选择了示敌以弱,其实我们通过后面的剧情可以看的出来,他其实是对这个案子有着很深的研究的,比如对那些证据提前做了质疑和说服其他人的准备。
为什么这么说?
等等,等等,其实都是在欲擒故纵,因为有些东西,你嘴上说不,可是身体却很老实!
3号就很诚实地诠释了这一点。
那么他凭什么能有信心说服这十一个人呢?答案就是,知己知彼!
十一个反对者,组成一个反对群体,实际上分成两部分,核心反对人员和助力人员,而体现在个体身上,群体的作用则体现为两种——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抑制作用,前者指在群体活动中,个体的活动效率因为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出现提高的现象,后者相反,个体活动的效率因为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受到减弱。说通俗一点,就是有的人见到人多就激动,有的人见到人多就发蔫。分化、瓦解、说服这个群体,要利用争论充分暴露和了解反对群体的组成结构和成员性格,针对性的组合语言、情绪和逻辑。
前期对3号的态度则通常是针锋相对,激怒他,制造他与其他陪审员的矛盾,积累其情绪冲动和其他陪审员对他的斥力与群体压力,而且,3号在激动情绪下说出的话和做的事,事实上也多次为他提供了证据,拿错了折刀——不是案件的凶器,而是8号买到的一模一样的刀,“他怎么能肯定他看到的都是真的”,“我要杀了他”
因为敌我悬殊太大了,11:1啊!
这样的局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