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 千金买马骨(2 / 3)

加入书签

范。”</br>“谢知院夸赞。”</br>王素又拱拱手说道。</br>赵骏夸奖完之后,才环顾众人说道:“诸位是不是很好奇,本院堂堂政制院知院,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为何会微服离京,前往大宋各地?”</br>王素说道:“知院这样,自是有知院的用意。”</br>“是啊。”</br>赵骏感叹道:“我这次出巡地方,并不是为了四处看看,找些什么贪官污吏砍他们的脑袋。而是为了探察民情,了解上下弊端,找出救国的办法。”</br>救国的办法?</br>下面诸多官员一头雾水,大宋已经到了快亡国的地步了吗?</br>“如今大宋沉疴遍地,边境敌人扣关,腹地灾祸不断,富者豪宅良田万亩,贫者却无立足之地。造反起义者如过江之鲫,很多官员却沉醉于歌舞升平之中,可谓内忧外患。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br>赵骏看着下方众人问道。</br>王素是未来的新党成员,欧阳修和范仲淹的盟友,自是因长期待在地方,见识了太多事情,所以立即沉声说道:“这是因为吏治没有做好,以至于各地官员尸位素餐,若能严刑峻法,改革弊端,就会好很多。”</br>“哦?”</br>赵骏笑道:“王太守认可本知院在亳州处死郭承祐,打击贪刻之徒?”</br>王素说道:“是的,下官也想这么做。”</br>历史上王素做淮南都转运按察使时,诸使皆以严刻为明,素独不责细过,对贪刻之徒,必穷追细究,绳之以法,故属下敬而畏之。</br>意思是王素对犯了那种小错误的官员并不严苛处理,只有那种贪赃枉法的人,才绳之以法,令人敬畏。</br>“嗯。”</br>赵骏虽然对王素了解不深,但很满意他的态度,点点头道:“很好,本院记下你了,你去年才担任宿州知州,我希望你能拿出成绩来,对待本州贪官污吏,无需留情。下能安抚百姓,对上便无愧于国家矣。若来年宿州民生更好,本知院亲自提拔你。”</br>在官场上是不能轻易许诺的,一来随意提拔一名官员,容易被人攻讦,说你权重,引起皇帝猜忌。二来给出去的承诺因种种原因没有实现,那么你在官场上的名声就不会太好,以后也会步步难行。</br>所以官场就喜欢打那种似是而非的官腔,说起话来就跟谜语人一样听不懂。</br>然而赵骏本来就不喜欢这种谜语人腔调,他更喜欢实事求是的态度。你做官要是做得好,真为老百姓办了实事,把地方治理得太太平平安居乐业,我凭什么就不能提拔你?</br>因此他也敢于打破宋朝官场的常规,下这种承诺。</br>并且这次南下,除了下基层看看百姓的生活,抓贪官污吏以外,还有就是考察地方官员,看看有什么可造之材没有。</br>不管是地方路转运使、按察使、提刑司,亦或者各地知州、通判,乃至地方县令、主簿、县尉,只要有能够治理好地方的才能,为人刚正清廉,他就一定不会吝啬于提拔。</br>其中最主要的还是能力。</br>毕竟相比于一个昏庸无能的清官,以及能干实事的贪官,老百姓其实更喜欢后者。</br>若是本身清廉刚正,又能办实事,这就是最好的官员了。</br>王素的资料在赵骏来的路上就已经查过。</br>名门子弟。</br>为官清廉,造福一方百姓。</br>在颍州、怀州、许州、濮州、鄂州等地多有政绩。</br>去年他上任宿州之前,宿州因受淮南大旱波及,情况非常不好。</br>他上任短短不到一年时间,兴修水利,开垦荒田,安置受灾百姓,将宿州治理得有模有样。</br>这样的官员赵骏自然是可以欣赏。</br>给出这样的承诺,也是起到了千金买马骨的效应。</br>除此之外,赵骏也早就知道,要想真正推动改革发展,以一己之力肯定是不行。</br>必须建立自己的班底。</br>并且靠范仲淹那帮人,也不一定能成事,比如欧阳修就是个猪队友。</br>所以要是遇到了有才能的人,他可以进行提拔,以后到了中央,也能组建自己的势力。而且都是年轻有为,又对国家目前现状感到不满的人,难道还怕大事不能成?</br>这次巡视,也算是一次人才探寻。</br>王素得到了赵骏的承诺,依旧是不卑不亢,拱手说道:“多谢知院。”</br>当下赵骏在王素、杨察等人的陪同下,视察宿州各地。</br>在宿州待了七八天的时间,虽然只是去了一些地方,但赵骏可不是被地方官牵着鼻子走的傀儡。</br>这段时间皇城司的察子早就渗透到宿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