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无力也无能的朱元璋,畸形的秩序,这就是真正的抢购!(1 / 3)
“重八,”“你别冲动,你都在手里吃过几次亏了”“万一,不是字面上的意思,你不是就又误会人了”马皇后铆足了劲,快步追上朱元璋后,就赶紧劝诫了起来。‘重八’这两个字,在淮西圈子里,那是无人不晓的存在,但在这河南地界的民间,却是无人知道的存在。就算是被人听了去,也就当是‘狗蛋’之类的土名了。朱元璋听到这话之后,这才放慢脚步,开始追忆以往的种种吃亏与误会。不得不说,马皇后说得很是在理,他因为误会叶青,在叶青这里吃的亏,已经有好几次了。想到这里,朱元璋也只是叹了口气道:“也是奇了个怪,在宫里的时候,咱并没有这么冲动。”“可距离他叶青近了,咱就”马皇后见他欲言又止,便立即补充道:“全是伱的好胜心在作祟,你太想抓住他的把柄,太想掌控他了。”朱元璋没有答话,只是沉默不语,但脚下的速度,却已经不那么急迫了。他不认为自己有错!当皇帝的,难道不应该抓住把柄,以掌控臣工吗必须是越有本事的人,越应该抓个把柄,掌控在自己的手心之内!可以说这是臣工给皇帝陛下的安全感,也可以说这是帝王的驭人之道!只是他越想掌控叶青,就越抓不到叶青的把柄,甚至还会因此而吃亏。想到这里,朱元璋又再次回忆的叶青对百姓的态度,那可真是一口一个刁民,但却从来都是为百姓而谋。一个对达官显贵刀子嘴又刀子心,但却对百姓刀子嘴豆腐心的人,真的会干这种趁火打劫的事情吗“抢购黄花大闺女”“这话怎么看,怎么都是趁火打劫!”“可用在他叶青的身上,还真有可能不是趁火打劫!”“.”朱元璋只是那么一琢磨,就当即决定先去看看再说。事关他叶青的事情,还得眼见为实,才是最为稳妥的选择。不久之后,他们就径直出了郑州城的北城门。而这北门之外,就是黄河岸边的各大村庄!他们只看见重兵把守着城门,数不尽的受灾百姓想要进城讨生活,但却都被横眉冷眼的郑州士兵给阻拦在外。他们身处城内,看到的景象虽然不如雁门县和宁波城,但也还算是一片宁和,看不到什么灾难的景象。可这城墙之外,却是数之不尽的‘行尸走肉’!灾民们抱着希望想要进城讨生活,可他们看到要把他们拒之门外的士兵之后,又生无可恋的往回走。这他们眼里的行尸走肉,就是这些往回走的灾民。朱元璋等人的眼里,一名将领还在城门楼上,淡笑着喊话:“朝廷有赈灾钱粮,给你们搭好了棚,给你们开来了粥场。”“你们不能全部冲进城去,全部回你们村子里去。”“.”朱元璋和毛骧等人看着这高高在上的将领,是真的气不打一处来,但也找不到任何撒气的理由。因为他说得还非常的对!只要赈灾得力,搭好了足够的难民棚,并开办了足够的粥场,他们确实是不能全部往城里跑。大量的难民冲进城里,很容易对城里的治安,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这不是空穴来风,这是有经验可循的。纵观历史,朱元璋知道的,收留难民之后导致恶果的事件,就有两起非常著名的事件。东汉时期,匈奴突起内斗,部分败军就跑到了汉朝境内。他们苦苦哀求,并向汉朝政府许诺,愿意担当汉朝的先锋军,帮助汉朝攻打匈奴。当时的朝堂上下,认为以夷制夷是个不错的思路,于是就安置了这伙匈奴难民。而历史也给这伙匈奴难民取了个名字,叫做‘南匈奴’!刚开始的时候,南匈奴人还是非常的遵守约定,但是等北匈奴被攻灭之后,这伙南匈奴人就不断在汉朝作乱。汉朝军事强大,曾多次镇压南匈奴的反叛,但由于汉朝不舍得放弃武装精良的南匈奴军队,所以一直没有将其彻底铲除。到了三国时代,南匈奴人终于原形毕露!他们的首领带着南匈奴人反叛朝廷,导致西晋王朝,直接走向灭亡!正是由于南匈奴人的带头反叛,五胡也开始反叛朝廷,这才开启了百姓生活于战乱中的五胡乱华时期!这样的例子,大唐也有。唐朝为了避免五胡乱华的情况再次发生,将突厥难民推到边境,让他们帮助唐军作战,可没想到到了唐玄宗时期,还是难逃历史的厄运。安禄山和史思明,曾经都是逃到唐朝的突厥难民。他们帮助唐军作战,立下汗马功劳,受到唐玄宗的宠幸,并掌握了河北军权。可最终二人却趁其不备,掀起来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唐朝虽然没有因为安史之乱而灭亡,但也自此开始走起了下坡路!这还只是朱元璋知道的,收留难民之后,导致恶果的事件!而他不知道的此类事件,就发生在他的子孙身上。原属于西伯利亚的通古斯人,为躲避西伯利亚的寒冷气候,在永乐年间逃到了明朝辽东,当起了明朝的难民。可也就是这群难民,最后上演了一出,名为‘鸠占鹊巢’的历史大戏!不错,这些难民都是自己的同袍,但饿极了的难民,却是什么事情都能做得出来。正因为是同袍,他才会派叶青来主持赈灾。可也绝对不能因为是同袍,就让他们冲进城去,给城里的百姓带来安全隐患。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情,那就真的是天灾加人祸了。朱元璋等人不是因为这将领,不让难民进城而生气,而是因为他这高高在上,不把难民当人的态度而生气。可态度不好,也算不上什么大罪。毕竟人家不论是说的话,还是做的事情,都是非常正确的。“走,”“咱们去看看难民棚是否足够安置,去看看粥场是否足以赈济百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