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快速发展,告诉你一个大秘密(2 / 3)

加入书签

里刨活了。这一晚上许元胜没有走,陪着大家一起喝酒。他看到众人的场景。就犹如回到了青山村一般。等第二日早上的时候。许元胜搓了搓脸,站起身来,看着周边都睡着的各个村的村长们,还好身上都披着被子的。“高亮和高力带百名铁血军兵士。”“负责筛选兵源。”许元胜吩咐道。“是!”高亮和高力上前领命。“走吧。”许元胜说道。“大人,粱老村长刚刚告诉我,他已经安排人做饭了。”麻三低声道。“算了,乡下粮食不多。”“我若留下来,不定又要杀多少鸡鸭的。”许元胜摆了摆手,一跃上了马,带着人就朝着城内而去。又过了三日。侯坤回来了,一并过来的还有大牛带着的上百名青山县城外的乡亲们,他们是负责帮助开阳县建立土窑,烧制青砖的。“二牛留在了钱江县”许元胜笑着道。“嗯,他留在了钱江县。”“本来他想来开阳县的。”“呵呵,不过爷说了,让我过来,怕二牛做事不够仔细,误了事。”大牛憨厚一笑。“行,先休息一日,然后就带人去城外梁家村,粱老村长会帮你的。”许元胜说道。“大人……,我不用休息的。”大牛急忙道。“喊许大哥就行。”许元胜拍了拍大牛的肩膀。“许大哥,我现在就去。”大牛表态道。“去吧。”“准备驴车,送他们。”“路上休息一下。”许元胜看向一旁的侯坤。“是!”侯坤拱了拱手,就带着大牛先走了。当日下午,大牛就先把梁家村那边建土窑的位置选择好了,然后沿着官道的走向,开始一个个村子的选择。此刻梁家村外。“大人,对我们真是不薄啊。”“那日祠堂喝酒时,并没有说出土窑的事,但还是第一时间来到了我们梁家村。”粱老村长感叹道。“府城南部那边都说,大人的土窑建在哪里,哪里就会富裕。”“听闻土窑烧制的青砖,是用来修葺官道使用,官府收购每块砖价格给的都很高,算是贴补周边村子的。”“大人,在我们梁家村建两座土窑。”“不止是因为我们梁家村人多,这是看重老叔你。”梁涛说道。“小涛,这次咱们梁家村选兵五百,你为把总。”“可要好好的干。”“不要给梁家村丢脸,更不能给大人丢脸。”“你们还是太年轻了,若是我再年轻三十岁,就好了。”粱老村长知道这次机会难得,但可惜年龄大了。“老叔放心。”“出谋划策我不行。”“但是自我到下面的每个梁家村的汉子们,绝对不会临战而逃,肯定不会给大人,给梁家村,给您老丢脸的。”“您老为梁家村付出太多了。”“接下来就看我们的。”梁涛挺直了胸膛沉声道。“好。”粱老村长点了点头。开阳县五千兵很快招募完毕,交给了慕容瑶带来的人负责训练。慕容家的练兵方法,无疑是大胜最为强悍的。与此同时。土窑也在选择好的地方,拔地而起。这些村子的村民,大多数都知道了府城南部因为土窑发生改变的事,每个村子都把这土窑当成了宝。加上冬季,没有农忙。几乎两三日的时间。开阳县城外就矗立了三十座土窑,开始在大牛带来的人指挥下,渐渐的烧制出了青砖。随着大批青砖的产出。第一批先是用来帮紫阳县等外来民众建立了房舍。属于他们的安家费也发下去了。至于青砖,也全部是免费供应的,毕竟大批安家费都发下去了,也不在乎这些青砖了。随着房舍的建成,归属感无疑也在慢慢的加强。此刻衙门后院,许元胜喊来了杜有道。“杜有道。”“你去询问一下,福广县民众是否愿意出工,去城外修葺官道和建立房舍,每日工钱十文。”许元胜没有忘记城内的福广县民众。人多,有时候也代表着能最大化的提高效率。主要还是开阳县城并不大。多出来八万多福广县人,确实过于拥挤,哪怕再是严防死守,也出现了不少纷争。“大人这个方法好。”“与其让大家留在城内争夺为数不多的活计。”“倒是不如转向城外。”“每日十文钱不少了。”杜有道眼前一亮,他也为如何安抚城内多出来的这八万多福广县民众,而头疼,此刻算是能够极大的缓解了。“钱江县那边也开始建立土窑,大批青砖已经烧制出来。”“依府城南部修葺官道的速度。”“或许用不了太久,原福广县的民众就可以顺着修葺好的管道,直接去钱江县的新家了。”“另外钱江县那边已经划分出了大批的土地,已经在建房舍了。”“等你们到了那边,就有房子住了。”“毕竟冬季了,住宿是要尽快解决。”许元胜透露出一道消息。“感谢大人。”杜有道脸露感激。“那些是你的民众,也是我青州府的民众。”“即然来了青州府,我有责任让他们和青州府原有的民众,在同一个起点上。”许元胜直言道。“青州府有大人在,是青州府民众之福。”杜有道诚恳道。“对了,还有一事。”许元胜看向杜有道。“大人请说。”杜有道恭敬道。“去了钱江县。”“我意你在城外负责管理城外民众。”“城内还交给现在的钱江县衙门负责。”“你负责的人口最多,但远不如城内富饶和舒适。”“你可愿意”许元胜直言道。“这正合卑职心意。”杜有道一口答应下来。“嗯”“你真的愿意”许元胜饶有兴趣的看向杜有道。“卑职毕竟是原淮阳府的官员。”“入了青州府,若是独掌一县,会让其它县的官员心里不舒服的,也会横生枝节,不利于青州府的稳定和发展。”“若我只是掌控城外,他们想来会心里舒坦不少。”“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